浙江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20周年——千乡振兴硕果丰 万民共富仓廪实

时值盛夏,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屏南镇百步村内的石蛙养殖基地,每到夜晚都会上演气势恢宏的蛙鸣曲。如此原生态场景,是浙江省科技特派员、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舒妙安的“杰作”。

2005年初到龙泉市,舒妙安了解到,作为瓯江、闽江、乌溪江三江之源的龙泉市曾是浙江野生石蛙主产地,后因长期抓捕致使石蛙数量锐减。于是,他从小范围试点到带动推广,多年努力下,终于让龙泉市11个乡镇街道形成石蛙规模养殖。龙泉市也被中国野生动物协会授予“中国棘胸蛙(石蛙)之乡”。

类似的科技帮扶故事在浙江省的山光水色间俯拾皆是。2003年,浙江省科技厅选派首批101名科技人员到欠发达乡镇开展科技帮扶试点。截至目前,该省累计派遣科技特派员3.9万人次,投入财政经费15.36亿元,助力农民增收63.5亿元、企业增效45.1亿元,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作出了特有贡献。

浙江省科技厅党组书记佟桂莉表示,20年来,浙江省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持续迭代精准选派、精准服务、精准改革、精准保障机制,推动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上、把技术送到农民家,逐步形成了“1333”的工作体系,即聚焦“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这一递进式战略使命,组建“个人、团队、法人”3支科技特派员队伍,形成“1人+1乡”“1团+1业”“1家+1县”3种服务模式,实现“服务方式从线下到线下线上结合、服务区域从山区26县到全省域、服务领域从农业到全产业”3个转变。科技特派员制度成为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一张“金名片”。

紧扣致富主线 特派员造就特色产业

从杭州市出发,拖着8个品种3000棵番薯种苗,乘公交、坐长途汽车、转中巴,一路辗转到金华市磐安县大盘镇试种……

回想起当年科技特派员的工作,浙江省农科院副研究员吕永平感慨良多:“我担任科特派的初心是架起科技与生产的桥梁,用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助力‘三农’发展。”

这座桥梁一架就是20载。

初到大盘镇,吕永平发现当地番薯种植历史虽长,但经济效益微乎其微。他引进迷你型番薯新品种,并不断改进配套栽培技术,联合种植大户实现自产自销。如今,大盘镇小番薯亩均产值从3000元左右提升到10000元左右。

浙江万里学院教授陈忠法,指导丽水市季宅乡成立土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150多户农民加入“甜蜜事业”;浙江中医药研究院副研究员梁卫青,在衢州市岭洋乡转化三叶青仿野生生态种植技术和低温超微粉碎技术,解决当地200余人就业;浙江农科院研究员蔡为明,创新工艺,建起专业化生产线,让金华市武义县菇农“穿着皮鞋采香菇,开着汽车卖香菇”……他们的帮扶事迹在浙江省田间地头广为流传,在村民百姓中口口称颂。

20年来,广大科技特派员走遍浙江省的山山水水,累计引进新品种19013个、推广新技术19658项、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101.5万次、培训1316万人次,创造出一批“茶叶村”“蜜桔镇”“杨梅乡”等产业品牌,为浙江省提前5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夯实共富基础 科技帮扶“接二连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丽水青田石雕,凭借独特材质和精湛工艺而享誉海内外。但在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郑精武眼里,青田石雕的原料——青田叶蜡石铁含量高、白度低,影响石雕成品的经济附加值。

2017年,郑精武被派驻青田县祯埠镇,便以叶蜡石作为帮扶切入点。他创新了叶蜡石深加工及资源梯度利用等关键技术,开发出玻纤级叶蜡石微粉和超白叶蜡石微粉产品,还促进叶蜡石作为3D打印材料、取代稀土的抛光材料等使用。

传统工艺叠加现代科技,青田叶蜡石矿资源消耗速度显著下降,石雕作品附加值也明显提升,当地叶蜡石年产值增加数千万元。

随着浙江省“不把贫困带入‘十三五’”目标的实现,科技特派员“1333”体系日趋完善。今年1月,旨在以科技支撑山区26县“一县一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特派团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在丽水市缙云县、台州市仙居县、温州市平阳县3个山区县,围绕现代装备和智能家电、医药健康、智能装备等特色主导产业开展组团式科技帮扶工作。

“我们推动了龙头企业仙琚制药与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的战略合作,并已经在创新品种的研发方面取得进展。”仙居县科技特派团专家团长何俏军介绍。

“我们将以办好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20周年总结表彰会为契机,加强顶层设计,拓展服务内涵,完善机制保障,不断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走深走实,加快探索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大场景下‘科技富民’的新路径。”浙江省科技厅厅长高鹰忠说。

20年坚守与笃行,科技特派员的足迹遍布浙江省。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浙江省将持续擦亮科技特派员制度“金名片”,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两个先行”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洪恒飞 记者江耘)

原标题:浙江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20周年——千乡振兴硕果丰 万民共富仓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