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自治区中卫市香山乡南长滩村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南长滩村和北长滩村,黄河环绕,群山相依,园林密布,古树参天,是有着丰富北方历史文明积淀及优美园林风光的古老村落。这里曾经是黄河沿线水路运输的主要码头驿站,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村320多户,1380多人,抽引黄河水灌地1500多亩,森林覆盖率超过村落面积的60﹪,园林里现存500年以上的古梨树5棵,百年以上的古梨树、古枣树800余棵。在一些清代民居周围,许多的“四梁八柱”土木结构房屋,是北方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这里的黄河、高山、长城、峰燧、城堡与茂密葱绿的园林、农田、古水车互缀相辅,鸡犬相闻的古村落,纯朴的民风民俗,与外界形成鲜明对比,犹如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吸引着慕名而来的游客。

在著名的沙坡头景区西部,是贫瘠裸露的祁连山余脉,黄河大峡谷由甘肃进入宁夏,在依山傍河的大峡谷里,坐落着两处神秘的古村南长滩、北长滩。这里犹如北方的“塞上小江南”,园林密布,古树林立,历史古老,文化厚重,被称为“宁夏黄河第一村”。群山环抱,玉带蜿蜒,哺育着一代代勤劳质朴的村民,创造出这里古老的文明,养育着广袤优美的园林。越过一座座群山,穿过一道道沟谷,不经意间村落漫入眼帘,即刻令人沉醉于这大山之中的美丽乡村。

一、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南北长滩自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此居住生活,过着狩猎畜牧为主,辅以少量农业的生活,而且成为北方细石器文化与甘肃农业文明交汇融合的地区。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少数民族在这里放牧狩猎,共同创造了富有区域特色的北方青铜文明。汉代开始,中原地区农业文明西移北扩,促使南北长滩先民们从狩猎畜牧逐步转向了以农业垦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占南长滩90%以上的拓氏家族祖辈口口相传:他们是西夏灭亡后,隐姓埋名,躲居于此的党项拓跋氏后裔,并一直在这里繁衍生息。历经了几个朝代农业文明的洗礼,明代开始,这里又成了西北边关军事防御的重要地区,劈山为墙,夯土为堡,筑烽台,挖壕沟,绵延起伏的万里长城,成了南北长滩发展的历史见证,守关的将士们与长滩村民们一起戍边垦耕。村落先民们在黄河河道边用石块砌筑了分水堤,建造了大型水车,用于提水灌溉农田园林。一架架水车提水灌溉,一座座土窑内,一幢幢民居中,传出勤劳勇敢的祖辈们的欢声笑语。明清时期一直到包兰铁路通车之前,黄河上游的羊皮筏、木筏,满载着货物顺流而下,经过了黑山峡水道激流砥石的威胁,在长滩休整,待准备充分,查看水情后,又将迎接高崖、黄石旋大漩涡的挑战。于是这里便成为黄河上游水路贸易流通交往的一个主要驿站。民国时期,中卫香山地区“山大王”冯建忠,带领一批人马驻扎北长滩,砌筑炮台,利用黄河天险和长城的防御作用,打劫过往筏子,后被国民军围剿。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文革”又进入了这个平静的小山村,从许多民居墙体、门窗上的语录、图像、标语,便可感受到那个年代给南北长滩古朴勤劳的人民带来的影响。随后,由于大山的阻隔,村落里依旧保持着百年园林、传统民居建筑和古老朴素的民风民俗。

南北长滩遗留的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先后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畜牧狩猎岩画及舞蹈岩画、秦汉居住遗址、明代长城、烽火台、关堡、明代水车分水堤遗址、明清时期居住遗址、清代民居、清代古墓群、石雕石刻、清代家具瓷器、民国时期炮台,以及村民在早年农耕放牧过程中采集到的许多石器、陶片、青铜兵器、各时代古钱币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绘制于清代同治年间的南长滩拓氏家谱,采用卷轴式绢底绘制,正面画有人物、楼阁及竖写拓氏祖辈五代亡灵姓名,中间一人物头戴清代红缨帽,身穿清代官服,由于时间久远,家谱已多出出现剥落断裂。

二、非遗丰富,乡俗纯朴

南北长滩多年与外界隔阻,较好地保留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很多内容仍在当地继续传承,并在群众的精神文化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非遗保存项目有:羊皮筏子制作技艺、水车打造技艺、传统民居建造技艺、民间烤馍馍、擀毡、箍窑、二毛皮制作、手工蒿子面、腌肉技艺、捕鱼技艺等。民间文学类的有:拓跋氏西夏后裔的传说、小观音石的传说、七姊妹石的传说、老两口石的传说、三兄弟石的传说、黄石旋听戏的传说、将军柱的传说、鹞子翻身的传说、洋人招手的传说以及民间山歌等,其中的许多民间传说,与早期黄河水路贸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吸引着人们去探索黄河丝路

驿站的故事。民间美术类的有:民间彩绘、民间刺绣、剪纸、木匠技艺等。民俗类的有:传统庙会、祭河神、放河灯、祭祖、抬神楼、金银桥、绕灯台、吃舍饭、舞龙等。其中的羊皮筏子制作技艺、祭河神、庙会、蒿子面、舞龙等项目,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还在村里流传继承,这些记录了村民精神文化的风俗、活动,很好地反映出当地古朴淳厚的乡俗民风,近年来,这里的民俗、传说等非遗项目也逐步得到挖掘保护。

三、传统民居,风貌古朴

南北长滩古村落依山而建,因地势不同,高低错落分布于台地之上,院落布局和房屋结构,仍保留了明清时期当地传统建筑风格,是目前宁夏境内具有地方特色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两处传统建筑群。这里保留较完整的清代民居、商铺30余间。其余房屋均为民国时期和解放后50至80年代所建的“四梁八柱”式传统土木结构房屋。房屋地基用黄土铺垫平整,随后构架柱、梁、行条、椽子等木结构,后用土坯砌筑,草泥抹平。村落里的巷道,窄长交错,高低相连,每家相通。民居院落多呈四合院式布局。院门向南开,北面正中为三间堂屋,是房主的主要居室;堂屋左右各建耳房一至两间,作为厨房和储藏粮食杂物;耳房向南建对称的两至三间厢房。南北长滩的传统民居建筑群,绝大部分保留完整,是当地的主要特色的建筑群,其规模占到了整个民居建筑的90%以上,在宁夏境内十分罕见。建筑群整体依山逐层分布,严格依照我国古代风水学理论所建,背靠大山,面对茂密的园林和涛涛黄河,巷道相通,密林相伴,鸡犬相闻,从各个角度都可以显示出山村民居古朴、原始的风貌。

四、广袤园林,和谐家园

南北长滩的广袤园林里,主要有梨树、枣树、核桃树、桃树、杏树、榆树、苹果树、花椒树、酸枣树、杨树、柳树、椿树等种类,园林整体围绕村落台地之下环绕布局,再向外接近黄河岸边为小麦、玉米、蔬菜为主的农田;园林景观依建筑群逐步向黄河岸边过度,层次分明,生态适宜;其周边黄河、群山环绕,犹如贫瘠大山之中的“世外桃源”。园林里百年以上的古梨树、古枣树有800余棵,其中,五百年以上的5棵古梨树根深叶茂,被当地人作为神树来保护。相传在清代同治年间,黄河突发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将农田和绝大部分树木全部淹没,在泛洪的几天里,只有这5棵古梨树的树冠挺立在河水里,村里的人们便每天划着羊皮筏子到树边采摘香水梨以解饥饿,这些古树也就成为了当地村民的救命神树。优美的古树园林常年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来此采风写生创作,每年4月中旬“梨花节”,南北长滩园林里成片的白色梨花竞相开放,吸引着众多游客到此参观游玩,“长滩梨雪”也因此而成为宁夏乃至周边地区著名的景观,同时也被评为中卫市十大景观之一。南北长滩众多的百年古梨树、枣树,不仅为祖祖辈辈长滩人的生存提供了条件,而且还成为当地独特的品牌产品,每年大量销往周边省市。

南北长滩古村落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存,经过千年的世代繁衍,农耕牧猎,形成了古老纯朴的民风民俗。宋元之际,党项拓跋氏后裔,隐姓埋名躲居于南长滩繁衍生息。明清两代,南北长滩人根据北方黄河岸边的气候特点,创造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和民俗文化。“四梁八柱”的土木房屋结构,四通八达的小巷,一直延续至今。郁郁葱葱的广袤园林、数量众多的百年古树、蜿蜒挺立的古长城遗址、古朴淳厚的民风、古老的祭祖活动,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羊皮筏子、庙会、祭河神、放河灯、舞龙、刺绣、烤馍馍、民间传说……构成了古村落优美和谐的风光和浓郁的古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