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万物,地载万代。”土地,生命的起点,万物的归宿,承载着我们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今年6月25日是第33个全国土地日,我们再次发出“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的倡议,邀您与我们携手守护脚下的这片土地。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安天下,地为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毫不动摇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对于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不容有半点松懈。从“栗者,王之本事也”到“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从“仓廪实而知礼节”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安守田土、辛勤耕耘,保护土地、节约资源的农耕文化理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血脉之中。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千百年后的今天,土地依旧是我们的生命线、安全线,关乎国之大计,也关乎民族未来。
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仍不牢固。坚持“最严格”的主基调不动摇,取决于我国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的基本国情,耕地地缘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质量不高,超半数耕地“靠天吃饭”的现实问题仍然摆在眼前。放眼全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们必须始终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地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不断提升粮食自我保障能力和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的能力。环顾国内,步入新发展阶段,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我们更需要用好每一寸土地,夯实粮食安全这一国民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让发展之基更深、社会之基更稳、应对风险之底气更足。
宝贵的土地,是大国发展的根基,“两个最严格”决不能动摇、决不能后退。节约是最好的保护,保护是最大的节约。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我们更加需要以“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为出发点和落脚地,让“两个最严格”相得益彰,在更高水平上统筹推进保护与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护航赋能。
严守良田沃土,需要我们从数量、质量、生态三个维度同向发力,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我们要严查各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或者改变耕地用途的行为,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要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不打折扣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管住用途、优化布局;要对永久基本农田全面实行特殊保护,守好每一寸耕地精华;要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在耕地总量不减少、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通过林果上山、耕地下山,使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更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实现粮食生产与生态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助力建设农业强国。
护好发展命脉,需要我们在高水平节约集约用地的轨道上推动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提出,用存量换增量、用地下换地上、用资金技术换空间、以数据换空间,为节约集约用地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我们要通过资源利用方式的改变来推动经济发展“换挡提质”,以土地的高效配置促进城乡间、区域间共同发展、共享富裕,让人们能够拥有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高品质国土空间。
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是根本性、全局性事业,是系统性、协同性工作,需要凝心聚智画好最大“同心圆”。我们要用“全链思维”推动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落地落实,严格执法督察,用“长牙齿”的硬措施维护用地秩序,让“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蔚然成风。我们要用“治理思维”又严又稳地落实好“两平衡一冻结”,用活用好增存挂钩、增减挂钩,让“亩均论英雄”“标准地”改革等创新实践在更多地方开花结果,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地尽其用。我们要用“系统思维”健全贯通协同机制,凝聚纪检监察、公安、检察、法院、审计等力量,让追责问责长出“牙齿”,让法规政策落地有声。我们还要更广泛地凝聚社会共识,让更多人读懂土地、认知土地、关爱土地,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涉及民生。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方有永续未来。站在沃野千里、蓬勃脉动的中华大地上,我们期待“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能够根植于每个人心间,成为最时尚的理念,化为最广泛的行动,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原标题:全国土地日|严守良田沃土 护好发展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