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寻乌:东江源头草木深

山叠万峰,溪回百线,草木苍翠。在武夷山脉与九连山脉余脉绵延交汇、赣闽粤三省交界通衢的山水深处,有一抹不一样的青绿。

在生我养我的家乡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流传着这样一首古老的歌谣:“江西九十九条河,只有一条通博罗……”这条流向粤港的东江水,是寻乌人心中的母亲河,也是当地最鲜明的地理标签。寻乌河流众多,同时还是赣江和韩江的发源地,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构成了南方生态屏障的重要一环。

古语有云:“无山不住客,无客不住山。”客家人群居之处往往山多,景色秀美,寻乌作为人口不多的纯客县也不例外。“八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生动诠释了它山多平原少的地形。这里的山以丹霞地貌为主,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虽无孔子笔下“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迈,却是温和质朴、绿意连绵。

如果你沿着一河两岸行走,可以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清逸,听河水清清寂静流淌,感悟“饮其流者怀其源”的禅思。当你站在山顶俯瞰,整座县城置于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雾霭轻柔缥缈,群山似岛屿般显露云层,有墨绿、有深绿、有浅绿,大地蜿蜒的脉络凹凸分明、姿态不一,沿着东江源水一路向南舒展,坚实而充满力量。

山有百藏,水润万物。富饶多姿的山山水水孕育了当地丰富的物产和矿产资源:寻乌蜜桔、赣南脐橙、云雾茶、高山茶油;钨、锡、钼、铜等3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优质矿种离子型稀土资源富集,成为大山里“遍地是黄金”的传奇。

稀土可不是“土”,外观看起来是石头,提炼出来的稀土为粉末状。它被称为工业“维生素”,是不可再生资源,在军工、航天、信息技术等领域应用广泛,十分珍贵。

寻乌稀土开采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是国内最早开采稀土的地区之一,为国家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矿山开采不可避免的就是破坏植被,造成土壤裸露。由于当时粗放落后的生产工艺,缺乏生态环保意识,矿区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采矿遗留下约14平方公里的废弃稀土矿山,成了赣南唯一一片寸草不生、满目疮痍的“白色沙漠”。

2018年,我第一次来到寻乌县文峰乡柯树塘废弃稀土矿区采风。据同行的地质专家介绍,柯树塘稀土矿业遗迹是江西省“山水林田湖草”工程重点项目之一,我的心中感慨万千。

沙漠最可怕之处在于它是流动性的,沙尘会不断地向四周蔓延扩散。那时,柯树塘稀土矿业遗迹公园已经开始打造,四周沙尘已基本控制。坑坑洼洼的沟壑填上了新土,布网后种上绿油油的树苗和新草;河道的蓄水池一级级拦沙、过滤,种上了各种降氨的植物,但千沟万壑的采矿遗迹地质剖面,时不时随风袭来的白色沙尘,依然让我的内心充满震撼,我甚至不敢从村民口中读取它过去触目惊心的样子,每走访一个采矿遗址,我都能感受到它隐隐的痛。

不过,当我站上柯树塘的观景台,凭栏远望,三五成群的白色石蛋,此刻像新生儿般,被一片青绿色所包围,和湛蓝的天空遥相呼应,我心中阴郁的雾霾也似乎渐渐消散。在柔和的阳光下,山坡上工人忙着种草、布网、施肥,他们忙碌的身影与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成为枝叶间一个个跳动音符。

道法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短短几年里,寻乌总投资约9.55亿元,先后实施了文峰乡石排、柯树塘和涵水三个片区为核心的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地形整治、边坡修复、稳沙固土、植被复绿、水质氨氮源头减量,实现从“源头截污”,经过综合治理和科学复绿,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正慢慢变成现实。

2022年春,当我再次来到柯树塘,我被眼前草木茂密的景象所惊呆:草木葱郁、河水清澈、乡野烂漫,山上种了百香果、脐橙、猕猴桃等果树,凉亭、走廊、登山塑胶步道穿梭其中。原本废弃荒芜的田地,油菜花正连片盛开。在鸡鸣狗吠声中,村舍冒出缕缕炊烟,记忆中的村庄又回来了。不见白色废沙的踪迹,四处都是一片绿,我用肉眼已经难以区分哪里是原来的废弃矿区,哪里是未破坏的原始青山。

变沙为宝、变荒为电的35兆瓦光伏发电站,为当地带来4000多万元的年收入;高标准规划建设的1万亩稀土永磁电机产业园,成为打造中的“中国稀金谷”。“寻乌经验”还被入选为2020年全国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2021年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成为中国向全球推介生态与发展共赢的“中国方案”之一。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寻乌河水蜿蜒,岸清水美,引来成群白鹭栖息和觅食,曾经沟壑遍地、沙尘席卷的柯树塘、河岭废弃稀土矿区,已是山峦青翠、生机盎然。

多么幸运,在柯树塘,我看见了绿水青山的归来。

原标题:江西寻乌:东江源头草木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