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永平县曲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坐落于永平坝子南端,全村国土面积10.66平方公里,海拔1580米,年平均气温16.6℃。2016年末,全村共有3432户8247人,其中回族人口占95%以上。位于大理、保山、怒江三地州交界处。东临银江河、西靠小狮山,国土面积10.66平方公里,由耕地1955亩,人均耕地面积0.28亩。是中缅陆路大通道,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沿江发展主轴的重要节点。320国道,杭瑞高速公路,大瑞铁路穿境而过,东距大理市90公里,西距保山市80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回族聚居村。
曲硐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范围114.51公顷,核心保护区保护范围面积24.17公顷,建设控制区面积56.36公顷。2010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入选全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7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二、历史沿革
从当地出土的新时器时期文物表明,远在4000年前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南宋未年,回族随征大理国的蒙古贵族进入永平;明代时期在云南的几次屯田垦殖,使曲硐的回族住户得到大量补充;清代曾在曲硐设茶马司,几度设过县署。解放后(1950年2月),建立了曲硐区;后几经变更名称,1984年改为曲硐回族乡;1996年撤销曲硐回族乡,建立曲硐镇;2005年,撤销曲硐镇、老街镇,成立博南镇,曲硐村由此隶属博南镇管辖。
三、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
1、老清真寺,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建成,保存完好,现已被列为州级文保单位。
2、简易师范旧址,创办于民国19年(1930年),保存较好,属县级文保单位,正在申请州级文保单位。
3、博南古道,曲硐是古道的重要中转驿站,古道自北向南从村庄内穿过,现大多住房和商铺仍然保存。
4、古墓葬群——大小坟院,得到较好保护,院内存有55株近400年历史的古滇朴。
5、罗家大院,建于清代未期,为“六合同春”式走马串阁楼白族民居建筑风格,属县级文保单位,正在申请州级文保单位。
四、文化资源禀赋优越
1、格局完整的历史文化名村 村落内形成于百年前的古巷道、古院落仍保存完好。历史文化名村中,房屋鳞次栉比,庭院错落有致,家家粉墙青瓦,户户鸟语花香,建筑格调独具魅力。穿行其间,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厚重的回族文化和古村乡土文化。
2、积淀深厚、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群 曲硐村内聚集着大量以瓦顶为主要特征的民居,是永平民居的“博物馆”,走进曲硐村,可以感受到永平民居建设的发展史。特别是从小狮山上俯瞰整个曲硐村,瓦顶房屋纵横交错,气势宏大,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
3、浓厚的回族文化传承地 曲硐村的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村内建有新老两座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在回族传统宗教三大节期间,该村和附近村寨数千的回族同胞均穿戴一新,扶老携幼到清真寺内,听老阿訇传教义、宰牛会餐、携带煎好的油香或买来的果品相互传送、祝贺,场面十分热闹。
3、独具风味的清真饮食文化 回族的生活习俗固守其民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的佳品。肉食以牛、羊肉、鹅肉为主。曲硐回族饮食以其独特的加工工艺、丰富的菜系、特殊的风味名扬县内外,独具特色的牛干巴、腊鹅、清真卤腐、泡辣子、泡大蒜等风味食品多年来深受各族群众喜爱,远销国内多个省市及东南亚国家。
4、得天独厚的温泉胜地 坐落于曲硐村北的曲硐温泉,平均水温为53°C,属碳酸矿泉水体,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硫磺,因为地处西南丝绸古道和后来建成的滇缅公路(国道320线)上,其开发历史悠久,盛名远扬。后依松柏苍翠的青山,前临水波荡漾的大河,左右两侧则是稻菽飘香的田畴,环境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