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2022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4.2%,高于2.55%的全国平均水平。记者从刚刚发布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报告2022》获悉,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正从形成基本框架体系向实现核心功能跃升,在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凸显创新策源能力
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揭晓,三项进展由上海科研团队参与或主导完成。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上发表论文120篇,同比增长12.1%,占全国总数的28.8%,基础研究持续高质量发展。
产业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壁仞科技发布了首款通用GPU芯片,创出全球算力纪录;新增获批4个Ⅰ类国产创新药,8项医疗器械产品通过国家创新特别审批程序上市,推动VV116新冠治疗药物研发应用;多款智能推理芯片发布,部分型号的国产车规级智能芯片实现量产;发布开源的智能光通信仿真平台,在国产化替代的同时实现性能超越;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实现交付;全球最大2.4万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交付使用。
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企业技术创新如火如荼。中国商飞、中核集团、微创医疗等8家大企业布局各具特色的开放式创新平台;2022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6988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2万家,研发总支出同比增长22.2%;新增155家科技小巨人(含培育)企业,累计超过2600家;2022年全市新认定外资研发中心25家,累计认定531家。其中,全球研发中心11家,外资开放式创新平台2家,由世界500强企业设立的外资研发中心约占总数的1/4。
2022年上海经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38265项,成交金额4003.5亿元,成交金额同比增长45.0%,科技成果转化走上快车道。
张江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1.9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1.3万家,PCT专利申请4424件,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金额2683.76亿元。在2022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张江高新区名列全国第二。张江科学城而立之年再上新台阶,经济总量站上万亿元大关。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14所高校的35个学科入选“中国顶尖学科”,位居全国第二;15所高校64个学科入选第2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科研机构充分释放创新活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22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提炼企业技术需求80余项,形成企业意向合同金额超1亿元;李政道研究所在轻暗物质探测领域取得进展;上海前瞻物质科学研究院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合成新形态的金刚石——次晶态金刚石。
构建开放创新生态
2022年,上海引进世界名校留学人员9000余人,共778位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获得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资助,科创人才加快集聚。
金融赋能科技创新成效显现。上海企业已在科创板上市78家,排名全国第二,累计募资1947.8亿元,排名全国第一。上海科技型企业贷款金额6892.5亿元,较年初增长51.9%。
科技治理体系逐步完善。《上海市财政科研项目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出台,进一步扩大科研项目预算自主编制、调剂权,放宽科研结余留用政策,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至科技人才项目,将科技“启明星”和“学术带头人”项目纳入“包干制”试点范围,明确允许项目负责人自主决定项目经费使用;开展“基础研究特区”创新实践,支持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分院、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单位在项目遴选、考核评价等方面开展探索;加速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6家试点单位完成150余项成果赋权,转化金额超过1.5亿元。
科技部与长三角三省一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15项企业需求解决方案纳入首批长三角联合攻关计划。2022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相互间技术合同输出25273项,技术交易金额1863.5亿元,同比增长20.3%、112.5%。
原标题:上海研发投入占GDP的4.2%,《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报告2022》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