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科技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上,坚持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要竞争力,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回溯农业的发展历史,科技创新始终是驱动农业进步的根本动力。作为人类生产经济的第一产业,农业本身是发明和使用工具的结果,是创新的产物。自农业产生以来,农业生产技术作为衡量农业发展的标准和动力,决定着农业生产方式和效率。在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时期,农业科技主要表现为生产工具、耕作方式、灌溉技术等,其中生产工具起着基础决定作用。进入现代农业阶段,农业科技又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现代化农业机械和设施几乎覆盖了农业生产的所有领域,极大地解放了劳动者本身;以生物工程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应用于育种、种养等各个环节,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科技革命,是引领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的关键引擎,也为我国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创新,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农业生产的起点。历史上我国农业在单位面积产量上位居古代世界前列,与悠久的选种育种历史有着密切关系。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不仅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更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举措。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建设,启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基本完成,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和海洋渔业种质资源库已建成运行,国家级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健全,供种保障能力由三年前的70%提升至75%。目前,种业振兴正处在“打基础”的阶段,要抓住关键环节,重点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尽快弥补豆类、蔬菜、水果、畜禽等品类的种源短板,为种质资源的发现和保护建立起长效机制。
加快先进农业机械装备研发推广,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如今,全程机械化作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越来越普遍,但细分来看,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呈现“整体明显提升、发展不均衡”的状态。具体来说,耕、种、浇、施、收等农业生产主要环节的机械化程度较高,而产前、产后机械化程度则相对较低。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应瞄准我国农业生产的现实需求,适应小农多、丘陵多等农情国情,在智能装备、农产品初加工装备、丘陵山地小型机械等产品上加大研发力度,以技术创新带动农机产业提质增效。在农机推广上,可以鼓励探索农机合作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拓宽中小经营主体农机使用渠道,通过机制创新帮助他们降低使用成本。
绿色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摒弃过去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提升农业产量和效益的同时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绿色农业科技的支撑。绿色农业科技涉及优良品种选育、节水节肥节药技术、绿色防控、农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增加绿色农业技术供给,需要尽快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健全农业领域绿色技术标准,为技术成果转化、实践成果推广搭建平台,进一步夯实绿色农业技术发展的制度基础。针对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需求,尤其要加快耕地健康保护、农作物肥料、秸秆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研发。
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涵养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农业科技来源于农业生产实际,应用于农民劳动实践,农业生产第一线是孕育农业科技创新的土壤和源泉。我国多样化的农业门类和产品种类,无一不是农民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因此,既要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领军带头作用,又要深入挖掘农民的乡土智慧,调动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两个积极性。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引导和鼓励扶持,让农村隐藏着的土专家、田秀才、活字典等乡土创新人才真正获得施展才华的舞台,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进一步壮大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作者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山东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山东社科院研究员)
原标题: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