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和炎帝庙

北和炎帝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炎帝庙

炎帝庙(第三批省保)

时代:元

地址:长治县北呈乡北和村

原名北禾村,传说为炎帝尝白谷得嘉禾之地。因北和村位居炎帝建神农城的羊头山之地,故得名。庙创建代不详。据庙内现存碑碣记载,明、清两代曾多次修葺。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现仅存正殿、西耳殿。占地面积700平方米。

正殿,亦称五谷神殿,广深三间,六架椽屋,硬山顶形制。殿身较短,斗栱为柱高的三分之一。柱头斗栱五铺作出双昂,并出45度斜昂。昂形呈琴面式,斗栱肥硕,用材粗壮。殿内使用减柱造,梁架使用原始材料,元代特征显著。

檐下悬挂着清顺治年间立“炎帝真君”牌匾一块,黑底金字。

北和村,原名北禾村,相传因位于炎帝尝百谷得嘉禾之地——羊头山之北得名。炎帝庙四周田园广阔,农舍毗邻。该庙创建年代不详。相传始建于唐代,元代重建。据庙内现存碑碣记载,明清两代曾多次修葺。清道光十五年(1835)、道光二十六年(1846)又募化维修。庙坐北向南,四合院布局。原有戏台三间,单檐歇山顶。钟鼓二楼位居戏台两侧,广深一间,上下两层,单檐十字歇山顶。戏台与钟鼓楼之间辟山门两座,供出入通行。北为献亭,四柱三间,方形石柱,卷棚顶。1936年被大风刮倒。现除正殿、西耳殿保存完整外,其余殿宇不复存在。东西配殿各三间,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正殿,亦称五谷神殿,广深三间,原为悬山顶形制,清道光年间修缮时改为硬山项。殿身较短,斗栱为柱高的二分之一。柱头斗栱五铺作出双昂,并出45度斜昂,琴面式昂,要头作蚂蚱形。檐柱斗栱里转五铺作双抄,出华栱,栱瓣较大,斗栱肥硕,用材粗壮。明次间无补间铺作。转角斗栱部分昂被后人截取,清末维修时包于檐墙之内。檐柱垒于墙内,隔扇均已改制,由青砖垒砌做仓库之用。殿内用前金柱,柱头卷刹和缓明显,延袭了唐宋的手法,栌斗置柱头,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四椽栿直径约80厘米,原始材料略加砍制而用,自然弯曲,墩厚庄重。乳栿之上用达牵,四椽栿上用蜀柱,上承平梁,用大叉手,脊瓜柱,承托脊槫。殿内实施减柱造,梁架弯曲粗壮,使用原始材料,屋顶举折平缓,出檐较深,且用大板瓦,重唇滴水瓦,元代特征显著。正殿檐下悬挂着清顺治年间立的“炎帝真君”牌匾一块,黑底金字,闪闪发光。殿内神台上原塑有炎帝真君神像及侍女像,早已毁坏。正殿两侧为东西耳殿各三间,为清末重修之物。

2013年5月,北和炎帝庙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谢淳(?~1129) 字景祥,宋浏阳人。以才勇为众所推。南宋建炎三年(1129),潭州(今长沙)兵变,肆行焚掠。帅臣向子湮命通判州事孟彦卿招安。不久,溃兵杜彦人浏阳,孟战败被杀。向又命通判州事赵民彦率军御叛兵,未能取胜。时谢淳率民兵为前锋助赵战,手刃数十人,力屈被执,为叛所害。事闻,朝廷赠成忠郎,官其子唏古。…… 谢淳详细信息++

延伸阅读:

·第三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