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光山县白雀园镇

一、镇情概况 

白雀园镇位于河南省光山县东南部,106国道、339省道贯穿镇境。全镇南北长22公里,东西宽7.8公里。辖34个行政村(街),545个村民组,总人口6.7万人(镇区常住人口2.1万人)。总面积128.2平方公里,镇区面积4平方公里。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2014年被列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二、历史沿革

白雀园镇历史悠久,自尧、舜、禹到夏商时期属扬州之域,西周时期属弦之封国领地,春秋为曾国迁地,战国时期属楚国,秦时属九江郡,汉归江夏郡正阳县,三国时期属魏国领地,晋时属弋阳之光山县,隋、唐、宋、元、明、清时期隶属河南省布政史司光州县。1947年7月13日白雀园获得解放,明清街为光商县政府机关所在地。1949年改为白雀区,隶属光山县。1958年4月撤区改乡,1959年建立人民公社,1961年改为白雀园区,1963年改为人民公社,1983年4月改为白雀园乡人民政府,1986年改为建制镇,2005年雷堂乡撤并到白雀镇,新建制为白雀园镇至今。

三、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现状

明清街(古称“白雀寨”)是目前河南省保存最完好的古街。明末清初,为了防止外来强盗、土匪,建有石质城墙和墙垛,设有南门、北门(古称承恩门)、大东门(古称朝阳门)、大西门、小南门、小西门。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城墙和城门,每个寨门上装有土炮一至二座。抗日战争时期,大东门遭受日机轰炸,大部分被毁,现存城墙和根基。北门内有一道桥,四尺余宽,三尺余长(现存),南门外有一道桥(现存),门两边有房(西北两门每门有三间),沿白露河西岸保存有500米长的古城墙。白雀寨四周还有东、南、西、北四口井,白雀寨北门外建有东岳庙宇。白露河在明清时期通航,东门外有水路码头,商户从码头上岸进城从事商贸活动,现从东门进入明清街的东巷道青石路上,有当时独轮车碾压留下的历史痕迹。

白雀园明清街,呈条带状沿白露河西岸向南向北扩展,北起东岳庙,南至香炉山烈士纪念碑,街道全长1200余米,宽约5米,现保留完好的古民居300余间,房屋建筑为梁架式砖木结构、硬山式建筑,多扇木板门、木花格窗、木阁楼,三至五进院布局,有浓郁的豫南民居建筑风格。

白雀园民风淳朴,历来重商亦重文,也是文儒辈出的地方,涌现出曹登庸、胡培桂等历史名人。清代陈姓一家出现过四人中进士、父子五人同登科。

四、在中国革命的地位和作用

白雀园是我党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明清街是革命机关的主要驻地。走出了傅家选、杨明山、邹善芳三位共和国少将。土地革命时期,是鄂东北、豫东南、皖西北三块红色区域的交通要衢。1931年,张国焘在此谋划和主持了震惊中外的“白雀园大肃反”,香炉山上矗立着徐向前元帅题写的“白雀园殉难烈士纪念碑”。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原军区皮定钧旅旅部的驻地和中原突围东线的出发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刘伯承、李先念等均在白雀园生活和工作过。

五、价值特色及保护

白雀园镇明清街现存古建筑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建筑群及建筑细部基本保持原貌,有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县保护单位5处。有原貌保存较好的古街巷6条,总长1980米。这些古建筑群落及古建筑点构成和支撑了白雀园古镇的空间框架,记录了传统的建筑风貌和优秀的建筑艺术和当地的传统风俗和民情,体现着白雀园镇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对研究明清时期豫南地区的发展、宗教、经济、艺术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