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探讨:以“国家有组织科研”统筹建设世界三大中心的若干举措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塑造国际竞争“非对称”优势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国家队”、保障国家安全的“压舱石”、引领前沿探索的“启明星”、培育新兴产业的“播种机”。

课题组提出4条建议:

1.以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体系化布局。

建议探索成立在中央科技委员会统一领导下,由顶尖战略科学家技术抓总,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参与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顾问委员会。从国家层面牵头设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的路线图和施工表,高水平前瞻谋划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

2.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加快推进北京、上海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力支持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3.适度超前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我国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夯实国家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战略性平台基础,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行、评价的全周期管理机制,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为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4.试点先行,探索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的最佳实践。

借鉴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经验,支持国家实验室在政策和体制机制上探索成为“科技创新特区”,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管理体制、考核评价机制、科研创新模式、激励分配机制、人才政策、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鲜明优势,总结国家战略科技在服务“四个面向”实践中的成功经验。

设立国家战略性科技选题,实行全球范围“揭榜挂帅”制度

通过SOR,加强我国科技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前瞻判断和顶层设计,从国内外遴选出一批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科学家,集中设榜一批体现“四个面向”、关乎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选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战略和科技基础,形成一批富有前瞻性、独创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的问题域和问题集,支持一批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引导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创新型领军企业等科技创新力量,围绕解决制约国家安全和发展的相关选题“揭榜挂帅”“赛马”,实施重大科技任务协同攻关,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通过实施SOR,统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实现前沿交叉融合,实现科学、基础、工程的融通,形成面向未来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优势。以国家意志和国家能力解决制约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和产学研转化的深层次、原理性和机理性问题,实现“国家立题、企业出题、研究型大学和科研组织答题、市场和其他组织阅卷”的协同创新体系高效运作。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世界高等教育中心,需要整体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作用。

课题组提出3条建议:

1.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跳出“四唯”“五唯”和学科评估的窠臼,坚持“四个面向”,开展有组织、有设计、可闭环、可复制的科研。

2.凝心聚力建设高水平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加速构建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特色鲜明、交叉融合、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积极探索平台建设体制机制和运行管理模式创新,探索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高校内部运行管理模式。

3.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构建全链条科研育人体系,实现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管理运行、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协调发展。

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坚持自主培养和积极引进人才相结合

我国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看帽子”“数文章”“拼职称”“卡年龄”及其带来的“拼关系”“搞运作”“比头衔”等问题较为明显。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了提升国际排名,导致恶性竞争的“人才大战”和“人才东南飞”,这是“存量”转移,而非“增量”提升。此外,我国人才政策对国家顶尖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团队的吸引力仍不足,全球各领域前百位的顶尖人才在华发展的实属凤毛麟角。

课题组提出4条建议:

1.建立战略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探索“举荐制”“生涯制”。

打破单一、线性的人才评价体系,改变传统的以项目定人,以职称、头衔定项目的办法;实行按科研方向选人,以人定项目,向科研人员充分放权赋能;面向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非共识人才等,实施一批前瞻性、储备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助其实现自主选题、自由探索、自主创新。

2.努力将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打造成中国高等教育的金字招牌。

高质量推进新工科和卓越工程师培育项目,提升我国高校对STEM领域高水平留学生的吸引力。

3.强化理实交融,在应用中发掘和培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人才。

通过实施SOR,锻造出一批包括首席科学家、总师、科研骨干、青年才俊和研究生在内的人才梯队和人才群体。

4.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充分赋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养、引进世界顶尖人才的自主权,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助力我国建设世界三大中心。

褚建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融媒体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前沿科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科学传播、科技人才政策、STS等及其与大数据分析、计算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

王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计算社会科学与融媒体研究所科研助理。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科学哲学。

文章节选自:褚建勋,王晨阳,王喆.国家有组织科研:迎接世界三大中心转移的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探讨.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5):708-718.

原标题: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探讨:以“国家有组织科研”统筹建设世界三大中心的若干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