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办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制度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专章部署,并特别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强国崛起规律的深刻洞察。国家要强盛,民族要复兴,离不开科技强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科技强国,创新是关键,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是根本,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引领驱动。创新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育是基础,必须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教融合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作为中国科学院落实“出人才”使命和“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目标的重要承担者,不断发挥中国科学院建制化科研优势,坚持“在高水平科研实践中培养高素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以高素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支撑高水平科学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国科大科教融合办学模式的发展和迭代,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国立科研机构对“出人才”使命的自觉担当。

科教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将科学研究引入大学,使大学成为集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学术组织。19世纪后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吉尔曼通过建立研究生院把科教结合培养研究生制度化。美国联邦政府从二战期间开始大规模资助大学科研,极大促进了研究型大学内部科教结合制度的发展。19世纪以来,顺应科技发展趋势与国家战略需求,传统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不断创新,“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理念不断深化。实体性国立科研机构在产出科研成果的同时,持续强化人才培养功能,通过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协调发展和互相赋能,实现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知识生产模式变化,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度耦合,使得全球范围内科教融合呈现出加速趋势。其中,国立科研机构与大学之间跨组织的科教融合,有3种具体表现形式。

1.以美国为代表的嵌入模式——国家实验室与托管大学合作。二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出资建立了麻省理工学院的辐射实验室、芝加哥大学的阿贡实验室、加州大学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和劳伦斯实验室等国家实验室。二战结束后,为保障国家实验室的健康发展,美国联邦政府将国家实验室托管给一些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双方通过托管合同约定双方的职责。这是美国国有民营类(GOCO)国家实验室和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重要特征。

2.以德国、法国等为代表的协同模式——国立科研机构与大学协同培养研究生。为适应创新发展的需要,法国在2006年和2013年先后出台《研究规划法》和《高等教育与科研法》,强化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战略重组。德国自2006年开始实施卓越计划,其中“卓越研究集群”子计划支持大学与科研机构和产业界建立“集群”,鼓励协同创新、共同发展。俄罗斯于2021年启动《2021—2030学术领导力战略计划》,集中优势资源,对隶属于不同行业部门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整合重组,为实现俄罗斯2030年国家发展目标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3.以中国为代表的融合模式——同一系统内跨组织科教融合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中国科学院最具典型意义。中国科学院作为国立科研机构,建院之初就将“培养与合理分配科学研究人才”列为三大基本任务之一,率先建立研究生教育制度,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率先建立新中国第一家研究生院。

国科大科教融合办学的发展历程

2011年,中国科学院发布《中国科学院教育发展战略与路线图(2010—2050年)》,在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三位一体”的发展架构下,明确提出了“科教融合,协同发展,突出特色,引领示范”的教育发展方针,不断深化科教融合体制机制。融合模式注重充分发挥国立科研机构大任务、大平台、大团队能够快速集结、紧密合作、协同攻关的组织优势,将人才培养与国家规划部署和重大科技任务紧密衔接,在保障完成重大攻关任务的同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形成了“以任务带学科、以学科促任务”的传统,以及“在高水平科研实践中培养高素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以高素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支撑高水平科研”的育人模式。

中国科学院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最早可追溯到1951年与原中央教育部联合发布《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机构、中央教育部所属高等学校研究部一九五一年暑期招收研究实习员、研究生办法》,自此开启了高层次人才培养实践。1958年成立以“全院办校、所系结合”为办学方针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78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率先成立研究生院(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以建制化体系推进从科教结合到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40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国科大不断创新和完善科教融合办学体制机制,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培养了21万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们中绝大多数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建立以研究所为培养主体、研究生院为教学支撑的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1977年9月,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以及“科学的春天”的到来,为解决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和“四个现代化”建设对科技人才的紧迫需求,中国科学院向中央提出恢复研究生招生、探索建立研究生学位制度等建议,这些建议受到中央重视并迅速得到批准。1977年9月,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呈交了《关于招收研究生的请示报告》,其中提出委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筹办研究生院。1977年11月,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一九七七年招收研究生具体办法的通知》,我国研究生教育在中断了12年之后得以恢复。1978年3月,国务院批复,严济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成立,这成为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标志。

1982年3月,中国科学院党组批准研究生院在对外交流中同时使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名称。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实行全院办学,以研究所为培养主体,以研究生院为教学支撑。

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的先进科研平台、国家级前沿科研项目及高水平创新团队,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一流的科研创新实践环境和资源。研究生院建立了系统化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一流科学家纷纷参与课程开发和课程教学,将前沿科技创新成果纳入课堂。这一培养模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兼顾了研究生院的集中授课优势和研究所的科研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发挥了科教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溢出”效应,培养了大批活跃在我国科技、教育、经济、国防等重要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为我国科技和教育发展作出了开拓性、引领性重大贡献。

更名组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确立“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

21世纪来临之际,世界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加突出,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必须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加速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中国的科学技术研究要加快从跟踪、模仿向原始创新转变。基于以上认识,党中央决定加快建设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1998年,为响应实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科学院全面展开了“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研究生教育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中国科学院研究所跨地域、分布式、多法人带来的教育碎片化困境,构建中国科学院统一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迫在眉睫。在2000年6月召开的中国科学院教育工作会议全面擘画了进入21世纪中国科学院教育的蓝图。为了适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对人才队伍的需求,解决研究生分散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国科学院实施了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的基础上,将当时分散在全院100余个研究所的研究生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更名组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组建后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由北京的3个教学园区、京外的5个教育基地、分布全国的100余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组成;按照“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研究生院实行“统一招生、统一教育管理、统一学位授予”和“院所结合的领导体制、院所结合的师资队伍、院所结合的管理制度、院所结合的培养体系”。这一改革,推动了研究生院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促进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高水平发展。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名后,国科大进一步深化并确立了“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办学理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创建并完善贯穿全过程的研究生招生培养与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开创了中国科学院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为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范例。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科教融合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科学院时指出:中国科学院要牢记责任,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继续发挥紧密结合科研实践培养人才的特色和优势,凝聚海内外一流人才,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将中国科学院办成大师云集、英才辈出的大学校。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不仅为中国科学院在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国科大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了根本遵循。

学院和学系是大学办学的基础构架。2014年10月,根据中国科学院总体部署,国科大全面启动科教融合组织建设。2015年1月,国科大按照“科教融合”体制建设的第一个学院——物理科学学院正式成立。该学院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承办,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半导体研究所、声学研究所等共同协力承办,其他与物理学科相关的京外10多个研究所参与建设。国科大依托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先后成立了40个科教融合学院,设立了339个教研室,形成了与院属研究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的办学体系。通过建立科教融合学院,确立主承办和协力承办研究所的办学主体责任,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和育人平台建设,从组织和治理结构上使得科教融合“扎根”,建立起一套高效的科教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作为科教融合学院新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国科大实施专任教师制度,遴选、聘请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科研人员参与授课,形成了一支包括3000余名专任教师和近13000名研究生导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两院院士近300人。同时,为了营造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建立了学术荣誉和长聘体系。为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梯队,启动特别研究助理计划。通过以上一系列人才制度改革,组建了一支一流的科教融合师资队伍。由此,“科教融合”全面成为国科大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

2014年国科大开始招收本科生,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为主体,覆盖本科、硕士、博士3个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由此,国科大开始探索贯通式、长周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国科大本科教育坚持“少而精,特而强”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科教融合办学模式的特色优势,实行全程学业导师制,精心遴选院士、“杰青”等杰出科学家,为每一名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实现高水平的个性化培养。

从知识体系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实行“三段式”培养方式:第一阶段,重点学习通识类课程,在学业导师指导下选择并确定最感兴趣的专业;第二阶段,重点学习专业基础性课程,夯实专业基础;第三阶段,开展出国访学、在研究所完成毕业设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科研实践。通过这种培养方式,切实培养科研志趣高、宽口径、厚基础、视野广、能力强、后劲足的拔尖创新人才。2016年,国科大本科教育被教育部纳入“珠峰计划”,迄今本科生深造率持续超过90%。

吴岳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术副校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亚太地区)主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领域为基本粒子物理与量子场论、引力量子场论与统一场论及量子宇宙物理等。

文章节选自:吴岳良,王艳芬,肖作敏,等.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办学的制度逻辑与发展实践.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5):685-692.

原标题: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办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制度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