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余西村

余西是一座有着10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古镇,古名余庆(庆余),因城廓设置形似龙,又名龙城(地)。始于唐末,兴于北宋,盛于明清,煮海为盐而逐步发展形成。唐末成陆,五代初属静海镇,后周设余庆(余西前身)寨,属扬州府通州静海县,与狼山、蔡港、石港、西寨同属静海五要塞。余西古镇是古通州东南沿海第一个盐埠,是我国蓝印花布的发祥地,于2014年被列入我国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后又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余西古镇至今依然保存明清、民国时期余西城“中轴对称、城河相拥”的独特设计格局和工字形街道布局,以“工”字形主街为骨架。传说主街道形似龙,衙署是龙头,大悲殿和三官殿为左右龙角,东西古井为龙眼,将军庙为龙鼻,南北向主街为龙身、龙尾,路铺碎石为龙鳞,街巷为龙足,故称龙街。因古镇街端原有镇海门、对山门、迎江门、登瀛门四座城门,故又称“龙城”。

余西古镇历史建筑和文化设施均保存较好。镇内古迹众多,人文荟萃,拥有精进书院、节孝牌坊、朱理治故居、朱家大院、杜义茂绸布庄等一大批历史文化保护单位,有衙署、孝子坊、孔庙、大悲殿、宗祠等一大批历史宗教文化遗址,有三益斋茶食杂货店、天生堂药店、王复兴染坊、宋泰华书薄店及裱画、木板年画、茶叶等老字号店铺旧址,有柳敬亭、曹顶、曹秀升、李同、朱理治等众多的历史名人。余西古镇独特的地方文化,风俗习惯,大量的民间传说,诗词歌赋,反映了余西千年演变,具有浓郁的江海地域特色。

余西古镇因盐而生,因水而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淮吴文化和海洋文化在这里交融,盐文化、佛教文化和古建筑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因盐成邑”的余西古镇,见证了中国古代盐业发展、繁荣以及衰落的过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明清、民国时期古通州的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和演化。

蓝印花布: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等。是中国传统的工艺印染品,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蓝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蓝印花布的图案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戏剧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动植物和花鸟组合成的吉祥纹样,采用暗喻、谐音,类比等手法尽情抒发了民间百姓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在民间的传统习俗上,蓝印花布占有相当位置。以前,女儿出嫁时一定要带上母亲早已准备好的一条用靛蓝布做成的饭单,这样的习俗是显示女儿嫁到男家后“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治理家政能力。姑娘出嫁时的衣被箱里必定会有一、二条蓝印花布被面,大都是龙凤呈祥,凤戏牡丹图案的“龙凤被”,称之为“压箱布”。可见在当时蓝印花布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