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科学家|吴汝康:他把人类学高高举起,人们把他的名字“刻”在星星上(三)

朴实无华的学风

吴汝康向年轻人传授自己多年从事科学研究的体会时,语重心长地讲,“科研工作是艰苦细致的工作,切不可急于求成、草率从事,更不可好高骛远,奢望一步登天立即获得重大成果,当然,更不能弄虚作假。”

在田野研究的过程中,他朴实无华的工作作风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陆庆五先生回忆了1965年在蓝田公王岭发掘现场:“吴先生在我们驻地见到了一摞装好化石的箱子,就问起箱子内装化石的情况,得知装的都是包埋着化石的大块岩石。吴先生建议:不妨在野外开箱,敲开岩石查看一下化石情况,如是没有意义的化石可以处理掉。开箱检查结果没发现有意义的化石,这样就避免了支付大笔无意义的托运费。”

为了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吴汝康注重学以致用,重视加强对于我国现代人体质的研究。他与同事们编写《人体测量方法》,参与了中国工业人口成年人身体尺寸国家标准的制订。

他安排学生测量研究所收藏的大批现代人肢骨标本,让学生熟悉测试人骨的诸多方法。

20世纪70年代后期,江西省宁都县公安局处理一宗无名尸骨案,请求吴汝康的学生去做鉴定。经过科学的骨骼鉴定方法,他们很快就测算出了死者的性别、年龄、身高,还观察到死者牙齿罹患齿槽脓肿的病症信息。这些信息反馈给公安机关之后,一起多年下落不明的青少年失踪案终于告破。

他的学生感慨道:“由此我确信吴汝康和吴新智先生主编的《人体骨骼测量方法》之科学性。这本书问世,能破译多少起残骨中隐藏的冤案啊! ”

这样一个广受赞誉的科学家,对自己的评价却是“书呆子”。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书呆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只要有书可读,有事可做,我就很满足了。”他说。

其实,这并不是“呆”,而是对学术和真理的专注和热爱。他经常说,“从事科研工作,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从一件小事上,也能够感受他的朴实无华、实事求是、不慕虚名的学风。20世纪80年代末,湖北发现了一个相当完整但被压扁了的人头骨,后来被误认定为南方古猿。南方古猿在中国还不曾被发现,这一说法即刻引发了媒体轰动。不少电视台、报纸竞相报道了这一“重大发现”。

这件事本来跟吴汝康并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做鉴定的也是同一个“圈子”的,似乎没有必要去“得罪”人。但看到报纸后,吴汝康立刻给湖北当地主管文物工作的负责人写了一封信,坦率指出这个新发现的头盖骨不是南方古猿,最终鉴定结果证明,这个头骨是直立人的,的确不是南方古猿。

20世纪90年代,有一家科学报纸的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文章,报道河北省泥河湾小长梁出土了168万年前的石器。报道提及某科学家“关于中国人类制造石器的历史可追溯到四五百万年以前”的推测。而事实上,迄今为止全世界发现的石器最早的也不过距今大约250万年。吴汝康看到之后,专门写文章在报纸上发表,不同意这种观点。

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更是出于对中国古人类学科学声誉的关心和负责。

李路阳先生在撰写吴汝康先生的传记时,在后记中记录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吴汝康之女吴建新曾经回到故乡的小村庄,问一位村民:“你知道吴汝康吗?”

对方特别兴奋、特别自豪地滔滔不绝起来:“当然知道了,他是我们村出去的,那可是大科学家,国际知名的古人类学家啊!毛主席接见过他,他还跟周总理握过手呢!咱们国家出土的化石差不多都是他鉴定的。”

吴建新乐了,心想:“他怎么比我知道的还多,要不是看到我爸的传记,我压根儿就不知道我爸跟周恩来总理握手的事儿。”

吴汝康在家人面前,从来不炫耀自己的荣耀。他总是低调地读书、做学问。家人对他的评价是“一门心思安安静静做学问的老实人”。

正是这个一门心思安安静静做学问的老实人,为中国人类学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著作《巨猿下颌骨和牙齿化石》一书,成为中国古人类学的经典著作,被美国、日本、韩国等诸多国家翻译、翻印,滋养了全世界人类学研究者。他关于蓝田、周口店、和县的直立人、丁村、马坝、资阳与建平等处的智人化石的研究报告,至今依然是研究中国古人类学者的必读参考文献。美国出版的《体质人类学历史百科全书》中,他是唯一作为专条被列入的中国体质人类学家。

何梁何利基金会在为他颁奖时,评价道:“吴汝康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把中国的人类学事业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那个曾经交不起大学学费的少年,那个勤勤恳恳操作手摇计算器的计算员,在自己热爱的这片土地上,成功实现了科学梦想。

2020年,为了纪念吴汝康院士卓越的学术贡献,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批准,将编号为317452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吴汝康星”。2020年8月31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何梁何利基金会、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专门举办了“吴汝康星”命名仪式。

这场仪式,正是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举行。那里是中国古人类学界的“圣地”。多少烽烟,多少遗憾,多少谜团,多少执着,都凝聚在这方寸之地。

在这里,有着吴汝康在1936年便许下的豪言壮志——决心日后一定要为中国学者争一口气。

在这里,有着吴汝康以及无数中国人类学家的光荣与梦想。

在这里,将有无数中国科学家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特别鸣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和支持)

原标题:大国科学家|吴汝康:他把人类学高高举起,人们把他的名字“刻”在星星上(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