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

一、历史沿革

沙溪,一名沙头,又名印溪、团溪、七溪,地处吴北境,原属常熟县双凤乡三十九都。明代弘治十年(1497年)太仓建州,沙溪始属太仓州。清代宣统二年(1910年),太仓州实行自治,镇乡董会改称为自治会。1912年,废太仓州改为县治,镇自治会则改称为镇公所。1916年,撤销镇公所,建立沙溪第5区直接管理镇务。1919年,撤销第5区恢复镇公所。

1937所11月28日沙溪沦陷,起初设维持会,后又建立沙溪第5区,并以中市桥(又名永兴桥、老木桥)为界,分东西两镇而治,东称印东镇,西称印西镇,各自设立镇公所,实行保甲制。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蒋政权沿袭汪伪第5区和两镇分治的建制。1948年撤销第5区,改设区署,并将印东、印西两镇合并,改称印溪镇,设立镇公所。

1949年5月太仓解放,建立沙溪区印溪镇人民政府,镇属区管辖。1954年8月印溪镇改为县直属镇。同年11月,恢复沙溪镇原名。1959年5月,撤销沙溪镇建制,并入沙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2年8月,社镇分开建制,恢复沙溪人民委员会。1968年4月,成立沙溪镇革命委员会。1981年5月,镇召开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沙溪镇人民政府。1993年6月11日,沙溪乡并入沙溪镇。2000年7月,直塘镇并入沙溪镇。

二、全镇基本情况

沙溪镇是江苏省重点中心镇,位于太仓市北部的中心,西部和北部与常熟支塘镇相邻,东部和南部分别与太仓港、新区相接,沿江高速公路、二Ο四国道纵贯南北,苏昆太高速公路、锡太一级公路贯穿东西,距上海50多公里,苏州70多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捷。现在的沙溪镇历经三次区划调整,目前全镇总面积132.14平方公里,辖3个办事处、20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户籍人口9.1万人,外来人口约6.5万人。

三、人文环境

清乾隆四年(1740年),沙溪里人陆松龄增订的《沙头里志》云:“沙头,沙之头地,昔犹濒海,在唐宋时已有其村,统名涂松市。”沙溪集镇形成于元末,当时张士诚称王姑苏,在沙溪东部的涂松修筑土城,并设义兵营防御海盗,后百姓苦于驿骚,纷纷西迁沙头,从此沙头日渐繁盛。尤其是在明代,因为太仓的娄江淤塞,七浦便成为苏州府和崇明县之间往来的必经通道,官民商贾,纷至沓来,沙溪占尽了发展先机,迅速形成为“东乡十八镇,沙头第一镇”的繁荣局面。

沙溪镇是太仓境内的商贸重地,到民国时期,已经集中了太仓一些最大的商号,如万和祥(南北批零兼营)、孙德顺(花米行)、元发永(中成药)等,而镇上的居民,几乎家家开店、户户经商,至今在沙溪老街的古旧民居中仍可发现明显的经商痕迹。沙溪鼎盛祥的猪油米花塘、椒盐桃片、阿桃二的松子糖等糕饼小吃名闻遐迩,曾经风靡一时。

沙溪镇还是太仓工业的发祥之地,境内第一家民族工业企业即今利泰纺织有限公司创建于1906年,沙溪镇在1920年率先应用民用电,比美国白宫仅晚16年,太仓第一家染织厂沙溪大达染织厂创建于1943年,太仓的第一家机器制造业,第一艘自制机轮,第一座砖拱人行桥,都是在沙溪的土地上诞生的。

经济繁荣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人才的产生。沙溪办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威淳四年(1268年)进士杨麟伯,在今沙溪高级中学校址上办起了义塾,供当地贫家子弟求学。而沙溪的新式学校,则创办于1904年,至今已近百年。据《沙头里志》记载,自宋代至清乾隆初年,沙溪仅进士就出了20余人,举人、秀才更是不计其数。近现代更是名人辈出,不胜枚举。如上海交通大学原秘书长胡粹士,中国新舞蹈艺术事业奠基人吴晓邦,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原副台长龚树模,《解放军报》原总编辑吴之非,北京太阳能研究所所长龚堡,上海《解放日报》社原党委书记冯士能,北京电视台国际部编导,主持人孔洁等等,都是在沙溪接受启蒙和基础教育后走向人生辉煌的。

四、古镇风貌

沙溪以“一河二街三桥”著称,而事实上,沙溪得以体现古镇风貌的,外观上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1、古河(一河)荡漾。东西向穿镇而过的七浦,是宋景佑二年(1035年)由名臣范仲淹主持开浚的,距今已近千年,它无论对于古代先民的农耕还是现代居民的生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名负其实地“贯一镇之命脉(《沙溪头里志》中语)。”

2、古街(二街)绵长。沙溪古街东西向,长达三里。沿街走去,长窗挑梁,时时可遇昔韵古风,名宅旧居,处处可见青砖黛瓦。古街纵深绵长,这在如今的苏南古镇中并不多见。

3、古桥(三桥)雄浑。横跨在七浦之上的三座古石拱桥,即:利济桥,又名新桥;庵桥;义兴桥,又名曾家桥,均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三桥弯曲如虹,桥身桥影相映成满月。目前,这三座古桥均为太仓市文物保护单位。

4、古宅密集。全镇共有4200余间古旧房屋。计44751平方米,基本上集中在老街两侧,七浦岸畔,涵盖了明代、清代和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式样和特征,且大多未因人为因素遭受重创,基本上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风格。

5、古巷幽深。沙溪镇上古巷众多,南弄、北弄、天泉弄在沙溪历史上都很有名气,而最具特色的当属中市街的邱家弄。此弄在260年前就已经有记载,长约百米,被诩“沙溪一线天”,具有深、古、奇、窄、隐等特点。

6、古迹众多。沙溪历史悠久,人们在不经意中也能见到古迹。如东市街民居中道光三年的墙门,上塑阳文“德重后裔”四字;庵桥桥门洞,苍劲古朴,风光依然;七浦沿岸成片吊脚楼,有的以相木支撑,有的用石桩构建,尽显枕河人家的风姿;万和祥室内备弄、龚家大院通转走马楼,则使人得以一窥当年富商大贾家的气派。

7、古树苍翠。沙溪古树,散落于各处,基中尤为有名的是:在猛将堂故址、贤圣堂故址、南道院(即沙溪高级中学)故址,各有一株古银杏,树龄均在500年以上,树干如鱼鳞覆盖,枝叶茂盛,苍劲挺拔。沙中校园内另有一株“鸟不宿”,虽已有400年树龄,仍然郁郁葱葱,散发出勃勃生机。

8、古碑悠悠。现存于乐荫园内赵匡胤八世孙赵伯旺的墓志铭碑,距今已有750年历史,是沙溪现存古碑中最古老的碑。此外,还有多块明代墓志铭碑散落民间。

五、名迹简介

除了以上已经介绍到的情况外,围绕着“一河二街三桥”,沙溪还有不少名迹,兹简介如下:

1、元末孑遗乐荫园。原名乐隐园,是元末隐士瞿孝桢构建的读书处,当时著名诗人杨维桢曾写有《团溪记》(按:乐荫园内木杓浜,又名团溪,所以沙溪又称为团溪),记述了他与瞿孝桢的交往以及乐隐园的状貌,给人以至美的感觉。20世纪80年代初,该园重建后,占地22.5亩,分东、中、西三部分,木杓浜在中部,四周环以花厅、假山、长廊、亭榭、拱桥、花卉、紫篁、草坪等,并易名为乐荫园,由当代丹青大师朱屺瞻题写园名,是太仓市北境名园。

2、中国新舞蹈艺术事业奠基人吴晓邦的故居。这是一幢建造于1927年,目前保存基本完好的欧式双层小洋楼,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故居设计精巧,风格独特,卧室、储藏室、卫生间、用膳房、厨房、书房等一应俱全,功能齐备。故居内壁炉围饰、楼梯扶手、壁炉雕刻工艺精湛,拼木地板毫无走样,院子中的拼花地砖色彩鲜艳,所有这些,虽经七十余年风雨洗涤,至今仍保持原样,这在苏南古镇群中是绝无仅有的。

3、清代龚氏雕花厅。建于清乾隆年间,原有7进,现保留5进。雕花厅仅指“京兆余堂”,厅内雕塑工艺精湛,充分运用了深雕、浅雕、圆雕、透雕等各种手法,其中云彩蝙蝠、凤凰麒麟、吉象灵兽、奇花异果都栩栩如生,形态优美,堪称古镇极品。目前,龚氏雕花厅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4、曹家祠堂。在西门街53号,仅存一进三楹,为清代建筑,四扇长窗上雕刻的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的四匹马十分生动,天井内的一口古井及残存的一段围墙以及碎缸片铺成的地坪揭示出了岁月的沧桑。沙溪旧有“先有曹家坟,后有沙溪镇”之说,可见曹家对于沙溪历史发展的影响。(按:曹逵,字履中,号沙溪,沙溪镇人,明嘉靖已丑(1529年)进士,曾任山西道御史)。

5、橄榄岛公园。在沙溪古街东部尽头。橄榄岛为一人工小岛,形成于1956年底至1957年初。现于该岛东部辟一公园,以自然景观为主,配以三亭一榭,清风朗月之中,四季飘溢花香,美不胜收。

此外,还有中市街龚家大院“承德堂”和通转走马楼;东市街68号张厅;中市街43号胡粹士故居;中市街105号花篮厅;中市街117-119号元昌和绸缎行故址;东市街86—89号胡聚丰酒行故址;北弄永安旅社风墙等等,都是很有特色和保护价值的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