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下塘村

一、 历史沿革

古镇泗泾下塘村,建于宋代。元代中叶,人口日增,街坊成型。清顺治年间,已形成酿造、木行、米市、加工四大行业,初具繁荣的江南小镇雏形。元末文学家陶宗仪举家来此隐居,在泗水之南构筑“南村草堂”,藏书家孙道明则筑“映雪斋”于泗水之北。元代后期始成集镇,称“泗泾里”。明正德年间改称“泗泾市”。七宝徐寿出资沿蒲汇塘北岸构筑石桥9座,七宝、泗泾间交通遂便,镇的规模日益扩大。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泗泾塘上“普渡”、“福连”和“武安”3座3孔石拱桥相继落成,塘南塘北连成一片,市面日旺。镇上有著名的道教建筑小五当(现存两通碑刻)。清代,石板街道两侧商店栉比,楼房对峙,镇上“百业辐辏,户口繁盛,街巷纵横,桥梁相望”。清顺治年间,已形成酿造、木行、米市、加工四大行业,初具繁荣小镇雏形。附近农村盛产“薄稻”,兼有“香粳”等各种稻米,该镇米市素盛。

上世纪30年代,沿河下塘街有米行(店)37家,碾米厂12家,米市交易量最高日达2000余石(约158吨),成为东乡18个集镇的主要大米集散地,交易范围远及上海、南汇、川沙等地。1953年,泗泾被国务院批准为县属建制镇,是上海著名的文化古镇,1958年并入上海,列为上海市郊34个县属镇之一,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发展的22个中心镇之一,2005年泗泾下塘地区被划定为上海市郊区历史文化风貌区。2013年初,经国家六部委评审认定,泗泾下塘村被列入全国第一批646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之一。

下塘村的历史发展特点可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因水而生

泗泾因通波泾、外波泾、洞泾、张泾这四“泾”之水最终汇入泗泾塘而得名,泗泾塘也就成为了泗泾百姓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大约在距今1050年的北宋年间,泗泾地区就已形成古村落,名曰“会波村”。这就是如今泗泾下塘古村落的雏形。

(二)因庙而聚

史载北宋真宗年间,新建东田禅院,四方乡邻及途径的商客船家均到此礼佛进香。逢菩萨佛诞,自然形成庙会。进香者自梵宫至东桥络绎不绝,东桥上也焚香点烛,千年东桥即被香客约定俗称,叫作“香花桥”。桥址位于今沪松公路东市桥西侧下塘村入口处。

(三)因商而兴

人聚而商兴。至元代,下塘已店铺相连,民房鳞次栉比,并先后修建多座桥梁,促进了集市繁荣。元末明处,格局成曲尺形。民居店铺,皆临江枕流。由西向东,沿泗泾塘北岸形成沿河街道。又沿张泾两岸筑居设摊,民居店铺沿张泾聚集,形成两岸南北街道,以傍东田禅院市面尤为繁荣。随着居民商店延伸发展,形成石驳岸河埠。枕河人家、挨户都筑水桥,自备船只泊驳岸下、水桥边。现今集中在泗泾塘的下塘街及中市桥南岸一带,基本保存了传统水乡市集的河街格局和部分传统建筑。

(四)因学而名

商兴而学名,下塘地灵人杰,名人辈出,文化璀璨。孕育的名人达百多位,有孙道明、陶宗仪、李柬、李儒、马相伯、史量才、闻宥等文学家、史学家、书画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二、村落选址与区位特征

(一)泗泾古镇的发祥地

下塘村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南部,处在东经121.1度,北纬31.08度。地处上海市西南部、松江区东北部、泗泾镇中部、泗泾塘两侧,是一个由农渔业聚集定居而形成的自然村落。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仍然保留有农田耕作等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自然村落,而是泗泾镇的一部分,其发展与泗泾镇紧密相关。下塘村后经政府1950年统一镇区划分,将下塘村并入中西居委会,现今统一归中西居委管辖。

(二)依水成街的典型江南水乡古镇

元末明初,格局成曲尺形构成。民居店铺,皆临江枕流。由西向东,沿泗泾塘北岸形成沿河街道。又沿张泾两岸筑居设摊,民居店铺沿张泾聚集,形成两岸南北街道,以傍东田禅院市面尤为繁荣。随着居民商店延伸发展,形成石驳岸河埠。枕河人家、挨户都筑水桥,自备船只泊驳岸下、水桥边。现今集中在泗泾塘的下塘街及中市桥南岸一带,基本保存了传统水乡市集的河街格局和部分传统建筑。

下塘村泗泾塘两边有着典型的依水成街、沿水筑屋、家家临水的自然美妙景观,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古镇。自宋元以来,尤其是明清两朝,许多做官人家和文人雅士纷纷在同里建宅造园。其中既有庄重古朴的深宅大字,又有精巧玲珑的园林小筑,保存较完好的明代建筑有史良才故居、泗滨草堂、马相伯故居、沈氏过街楼、周坤生宅等。

(三)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较完整

下塘村地处水乡,河网密布,住宅多按前街后河布局,一般建筑进深浅、层高低,庭院狭小,多数仅一根轴线,住宅既无夹弄又无宅园。另有部分中型民宅是大宅败落又经易主后演变而成,但总体建筑排布与高度仍保留原样。同时街巷大多极为狭小,有些竟不足3米。街巷两侧楼房,可对窗闲聊。背面临河一侧的殷实大户在驳岸上建石级,作私家埠头。石级走向有平行河道与垂直河道两种。传统建筑密集区尤其是核心保护区内部形成了较为完整地传统城镇肌理,密度高,变化丰富,空间层次多,建筑尺度小,组合形式多样。

下塘村是一个较完整地体现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区域。下塘历史风貌区规划已获得201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复通过。下塘村集中分布了一系列历史建筑,其中马家厅、史量才故居、马相伯故居、宝伦堂、周伯生宅等5处为松江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多处保留较好的传统风貌建筑。下塘村内部街巷体系保存较为完整,拥有较多街巷空间和景观具有明显特色的传统街巷,沿街历史建筑品质较高,保存较好的街巷主要包括东西向的安乐街,南北向的中市桥及相连接的街道,还有一些通往河道和庭院的极具传统特色的狭窄巷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