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全国科技周上的自然资源科技创新高光

1.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服务国家防灾减灾

智能滑坡多要素监测预警仪是一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仪器,采用一体化、装配式、集成化结构设计,实时监测滑坡裂缝位移、倾角、加速度等多要素的动态变化情况,根据监测需求实现多种监测功能组合,具备自主决策功能,支持红、橙、黄、蓝四级声光智能预警,可提醒滑坡危险区域内居民及时撤离,有效减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快速部署型地质灾害监测装置

快速部署型地质灾害监测装置是一种地质灾害应急监测预警仪器,采用轻量化、小型化、集成式设计,该装置可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降雨量、倾角、加速度等多种参数实时监测,通过表贴、插埋等形式进行快速部署,安装全程免工具,使用简便,部署灵活高效,可为地质灾害应急响应、预警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参考依据。

3.“数字智治”大亚湾——大亚湾智慧海洋智能平台

大亚湾智慧海洋智能平台是首个统筹考虑各涉海部门职责,包含一体化智能感知网,大数据平台,集成防灾减灾、污染防治、执法管理、渔业管理和海洋资源管理功能的“一张图”政务智慧应用服务平台,进行监控、情报获取和指挥决策的智慧海洋平台,在海洋执法管理、台风应急会商、海上反走私反偷渡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4.海洋的“温度计”——OST系列化高精度温盐深测量仪

温盐深测量仪用于测量海洋水体的温度、压力、盐度参数,是现代海洋感知观测和构建水下环境监测体系的最核心传感器之一。

国家海洋中心技术团队近年来在多个国家级项目支持下形成了覆盖全海深测量的20余项成果,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完成了我国海洋传感器技术从“跟跑”向“并跑”的跨越,性能达到国外产品先进水平。

5.三维应急测绘智能服务平台

三维应急测绘智能服务平台针对灾情看不全、灾情看不清、灾情看不准等关键瓶颈难题,构建了应急测绘大数据库,利用遥感、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实现应急测绘大数据高效管理与应用、大规模灾害场景高效展示与分析以及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灾情快速评估等智能化应急服务,在重大地震、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的应对中发挥了高效科技支撑作用。

6.高科技鉴定技术——钻石与合成钻石的鉴别技术成果及应用

随着钻石合成技术的日新月异,自然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检验评价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多项发光性技术应用于钻石的快速排查鉴定,包括微秒级频闪控制技术、405纳米激光光致发光光谱等,研发检测仪器开辟智能化检测新道路,制定钻石相关国家标准,推出数字证书,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更加科学、公正、准确、高效的第三方检测服务。

7.深入地下海底深部的“金刚钻”——科技创新服务深地深海钻探

金刚石钻头是在勘探开采地下能源资源工作中钻入地下岩层的“金刚钻”。在能源资源勘探中,获取地下岩石样品或采取地下资源必须借助“金刚钻”,克服地下坚硬岩层阻力等不利因素,安全快速钻入地下矿层。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创新研发的金刚石钻头具有抗弯强度高、机械钻速快、使用寿命长和耐高温等优点,为我国深部能源资源勘探提供了高效钻探工具。

8.地底下的“穿针引线”——高精度对接连通井技术

定向钻探五井连通对接井组模式是定向钻探技术中的一种创新性模式,两口水平井共用一个直井井身,水平段分别与两口垂直井对接连通,形成两条采矿通道,可节省一口水平井一、二开的工作量,具有钻井成本低、占地少、控矿面积大等优点。可应用于可溶性矿产、天然气水合物、煤层气、地热等矿产资源能源开采中。

9.看向地球深部的“望远镜”——5000米智能地质岩心钻机

5000米智能地质岩心钻机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牵头完成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000米智能地质钻探技术装备研发及应用示范”主要成果,创新研发了井口自动化作业系统、钻进过程智能控制系统等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钻进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控制。

10.孕育“东北粮仓”的摇篮——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

地表基质位于地表浅部和水体底部,是地球多个圈层交互作用最为频密的场所。同时,它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和自然环境演化,孕育和支撑着森林、草原、水等各类自然资源,是维系地球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黑土地地表基质由于其良好的物质组成、肥沃的养分,成为最适宜农耕的土地,我国东北黑土区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1.33%,但粮食产量和粮食调出量却占了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是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器”和“压舱石”。2022年8月1日,我国首部黑土地保护法正式颁布施行,强调了加强黑土地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是为查明不同类型地表基质理化性质、生物孕育和耕作模式等状况,为黑土地的评价、保护和利用决策提供依据。全国陆续开展的地表基质调查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必将为今后逐步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提供基础支撑。

11.把脉“山水林田湖草”前生今世——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建设成果

秉承“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首次建立全国自然资源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创新提出自然资源结构平衡理论,探索形成“调查—观测—模拟”“空—天—地—网”一体化技术体系,实时获取“区域—景观—个体”多尺度林、草、水、湿等多门类自然资源观测数据,为摸清自然资源家底,预测自然资源变化及生态环境响应提供技术支撑。

12.石油“家族”增添新成员——松辽盆地北部页岩油调查获得突破

2019年,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在松辽盆地北部部署实施的松页油1HF井和松页油2HF井,在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一段泥页岩基质储层分别获得日产14.37立方米和10.68立方米高产工业油流,实现我国陆相盆地页岩油勘探的突破,引领我国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形成新局面。该成果荣获“中国地质学会2019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13.重塑矿山生态,回归绿色健康——赣州离子型稀土矿山生态修复示范

2012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持续在世界“稀土王国”江西省赣州市开展离子型稀土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生态修复示范,建立了废弃稀土矿山生态修复综合示范基地,长期进行修复技术应用示范和科学研究。

14.打造“最强大脑”支持中国南方页岩气勘探开发——南方复杂构造区页岩气研究中心

南方复杂构造区页岩气研究中心聚焦制约南方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存在的地质和工程问题,按照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原则,开展科技攻关,构建国内一流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协同创新平台,支撑大型能源资源基地建设。

15.海洋智能预报新途径——海洋大数据分析预报技术

海洋大数据分析预报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海表温、海面高、三维温盐、台风路径、赤潮等大数据分析预报技术,成功探索出一条数据驱动的海洋智能预报新途径,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海洋大数据智能预报技术发展与业务化应用,为我国海洋防灾减灾、海上航行保障、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服务等提供技术支撑。

16.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算法——海洋碳汇核算方法

《海洋碳汇核算方法》(HY/T0349—2022)解决了海洋碳汇的定义和量化两大关键问题,系统规范了海洋碳汇核算工作的流程、内容、方法及技术等要求,构建了适用于我国海洋碳汇核算的方法学体系,确保了海洋碳汇核算工作有标可依,填补了该领域核算方法行业标准的空白,有利于推动我国海洋碳汇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17.让黄河三角洲废弃盐田变“粮田”——黄河三角洲废弃盐田绿色复垦关键技术研究应用

山东盐田面积约20万公顷,占全国的50%,其中97%分布在黄河三角洲沿海区域。研究成果突破了废弃盐田绿色改良的技术瓶颈,创新了废弃盐田快速生态改良和耕作层再造工艺,研发了具有水肥保持功能的新型耐盐土壤改良剂、基于风光电一体灌排耦合的咸水淡化利用技术和复垦盐田高效种植利用模式,在山东寿光建立了复垦废弃盐田高粱种植模式示范区。

18.生物治碱技术让土地“减压生金”——内陆干旱区盐碱地盐生植物原土种植改良技术

中国北方盐渍土分布广泛,如何科学开发利用盐碱地,控制土壤次生盐渍化,是农业生产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内陆干旱区盐碱地盐生植物原土种植改良技术是利用盐生豆科绿肥植物的耐(吸)盐能力,研发的“滴灌+生物排盐+快速熟化”一体化盐碱地治理技术,该技术突出成效是节水、土壤脱盐快、肥力提升迅速,可在2年至3年内大幅提升土地生产力。

(文图由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提供)

原标题:燃!全国科技周上的自然资源科技创新高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