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科学家|秉志:中国动物学“开山大师”(上)

回顾秉志的一生,他参与发起了我国最早的民办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刊行我国最早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科学》杂志,创办了我国大学中的第一个生物系和我国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是中国动物学会的主要创始人。

然而这一位被称为中国动物学“开山大师”的人,衣袋里的皮夹中长期装着一张写满72个字的小卡片。卡片右侧写着“工作六律”——“身体强健、心境干净、实验谨慎、观察深入、参考广博、手术精练”,下首为“努力努力、勿懈勿懈”。卡片的左侧写着“日省六则”——“心术忠厚、度量宽宏、思想纯正、眼光远大、性情平和、品格清高”,下首为“切记切记、勿违勿违”。

“工作六律”“日省六则”的卡片伴随了秉志老先生开创和发展我国生物学事业的一生。

“倘能使科学发达,则转弱有方也”

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的秉志,1904年被河南省政府选送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彼时,国家积贫积弱,正值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战乱后不久,“渐觉欧美各国国力强盛,是由教育与专门科学与技术而来”,秉志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踏上了科学之路。

1909年12月,他赴美攻读生物学。在康乃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秉志师从著名昆虫学家J.G.Needham教授,从事昆虫学研究,辅修脊椎动物学,成为第一位在美国以昆虫学论文获博士学位的中国人。1918至1920年期间,秉志在美国韦斯特研究所从事脊椎动物神经学研究时,对白鼠及野生黑鼠上颈交感神经节大型神经细胞的生长进行了创见性的研究。

在康乃尔大学期间,秉志和一批志同道合的中国留学生一起,发起组织我国最早的民办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创办我国最早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科学》杂志。树起了“传播科学,求真致用”科学救国的旗帜。

阔别祖国11年,1920年,秉志受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科主任邹秉文先生之聘,回国任教。当时,全国没有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全国大学中也没有一个生物系。

秉志讲授普通动物学,深受学生欢迎。“秉老的教授法却别开生面,他用胚层、体腔的真伪以及进化原理将各类动物贯穿起来。这在当时很生动,也很有吸引力,并富有一定的启发性。”当年的学生、著名鱼类学家伍献文院士后来回忆,这个班本来是学农的,共有19个学生,后来转向于学习动物学的有近半数之多。

1921年,秉志在南京高师创建了我国大学中的第一个生物系,任系主任。生物系初建时,经费不足,无钱购置设备,秉志就发动师生动手制作,或用土产品改装。对必须购买的仪器,他省下自己的薪金去订购。在两年的暑假里,他率领学生远赴浙江和山东半岛沿海,采集实验和研究用的标本。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秉志对我国沿海和长江流域的动物区系进行了大量调查及分类与分布的研究,收集了大批标本(仅浙江沿海采集的标本就包括8门22纲,大小共6000件),为开发我国沿海资源奠定了重要基础。

经秉志与其他生物学家筹建,1922年,我国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在南京成立。1928年,秉志作为主要筹建者,成立了我国第二个生物学研究机构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它是中国科学院动物、植物两研究所的前身之一。“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后改名动植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在秉志的参与下相继成立。

那时,生物学界对我国动、植物资源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并进行了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方面研究。研究结果多发表于生物研究所专刊《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丛刊》上,这是我国的第一份科学期刊。该刊以英文为正文,附中文摘要,以便与世界各国交换。从而使欧美各国生物学界对中国生物学研究渐有了解,中国人的研究能力也由此得到国外生物学界的认可。各国学术单位要求交换刊物的达六百余处。

抗日战争时期,秉志被困上海,没有工资收入,他因陋就简坚持科研工作。并且笔耕不辍,写了许多书稿。他始终保持民族气节,关心抗战的进展,他用“骥千”笔名每周写一短文,投《大公报》发表,呼吁人民精诚团结,抵御外侮。

“今日世界人类之幸福,何者非由科学所致,吾国之弱不足忧,倘能使科学发达,则转弱有方也,吾国之贫不足虑,倘能使科学发达,则疗贫有术也,吾国一切困难,尽可诉诸科学,以图解决。”1932年,秉志在《科学》杂志发出科学救国的呼吁。

此后50多年,从“科学救国”到“科学报国”的历程中,秉志发表了专著、学术论文、科普文章共150余篇(册),在昆虫学、神经学、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学、古生物学等领域均进行过深入研究,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研究广泛的大师。(特别鸣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和支持)

原标题:大国科学家|秉志:中国动物学“开山大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