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音响伴着低唱,似乎是从遥远的时空,或从大地深处隐隐传来,时续时断,如泣如诉,就这么丝丝缕缕地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挥之不去。于是我常常凝神屏气,侧耳静听:有时激情奔放,粗犷凌厉;有时深厚婉转,舒展流畅;有时迂回宜人,清纯淡雅……我深深地留恋于其中,如痴如醉。突然有一天终于领悟到:那就是蒲剧——一种黄土高原孕育出来的博大和深情,一种游荡在北方大地上灵魂的呐喊与吟唱!
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戏剧,她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尤其是一些经典剧目的名家表演,更是让人们沉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蒲剧那条蜿蜒的河流,领略一下她那旖旎的风光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是我国产生较早的梆子声腔剧种,民间俗称“乱弹”,清代称“梆子腔”或“山陕梆子”,民国初年称“蒲州梆子”,20世纪30年代始称“蒲剧”,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古蒲州(今天的永济市)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山西省南部,河南的西部,陕西的北部及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河北等省份的部分地区。蒲剧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剧种,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从形成到现在,蒲州梆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多层面的作用,对我国戏曲梆子声腔家族的繁衍,产生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
蒲剧之所以能够起源于古蒲州,是因为河东大地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地处黄河中游的古河东,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原始社会时期,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尧都区)、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山西运城市夏县),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河东曾是华夏文化的中心地区,舜做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禹制《夏龠》淳化民风,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春秋战国时期,除歌之外,还出现了优人表演。汉代时河东的经济发展较快,百戏得以繁盛,加之汉武帝以后几位皇帝及东汉光武帝,至唐朝的玄宗皇帝,都曾亲至河东的万荣后土祠,客观上必然对河东百戏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赵宋王朝的建立,社会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河东地区土地肥沃,人民勤于耕作,又有盐、煤、铁等资源之利,经济发展居全国前列。良好的客观环境和物质基础,都为各种艺术的综合与戏剧的滋生、繁衍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宋真宗率众赴汾阳后土,“设登歌奠献”。“祭祀毕,宴群臣父老,民有扶携老幼,不远千里而观者。”(《蒲州府志·纪事》)汉、唐、宋的帝王相继远道而来,祭祀后土,献歌舞,使河东地区开戏剧登台演出风气之先河。在北宋都城汴梁的戏剧演出尚在瓦肆勾栏的“露台”或临时搭建的“乐棚”进行时,河东地区已有砖木结构建筑的“舞亭”出现。
入金之后,政府对河东予以同样的重视和开发。民间的戏剧演艺活动进一步扩展,统治阶级内部亦有人参与创作。元朝时,科举制被废除,知识分子无用武之地,其中一部分佼佼者转而进入戏剧创作,其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其中王实甫的名作《西厢记》就是描写永济市普救寺里发生的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由于戏剧盛行,元代舞亭戏楼遍布晋南城乡,至今永济市卿头镇的董村还完好地保存着一座元代戏台。晋南民俗好“祀鬼神”,各地神庙的神诞都要演戏。明清时期,山陕梆子兴起,大肆演出,并形成一定规模,加之晋商的崛起和南北的军事战争,山陕梆子随着两条线路广泛向外传播,并深深地影响和促进了其他地方戏剧的产生和发展。在民国时期,山陕梆子又演化成蒲州梆子。抗战期间,在西安与兰州,除本地秦腔等剧种外,还有蒲剧、京剧、豫剧、评剧等外来剧种驻马演出,形成了民族灾难之中数种戏曲声腔共聚一地,相陈竞赛,相互观摩学习,竞争发展的新格局。
其实,蒲剧是黄土地上先人们严肃而认真的艺术活动,它是人类超越现实存在那一刻,心灵对世界的凝视和反思。它既是对人间现实的写照,更是对人的心底情感的宣泄。它蕴含着人们的所思所感和企盼,是人类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呼唤和倾诉。它融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为一体,使人们在对剧情的陈述中,跨越了现实与幻想的鸿沟,走向了魔鬼、精灵与梦想的世界。
蒲剧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表演艺术家也层出不穷。最早历史记载的是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我国著名剧作家孔尚任在元宵节观看了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尧都区)地区秧歌、礼水、乱弹等民间艺术表演后,在他的《乱弹词》中写道:“乱弹曾博翠花看,不到歌筵信亦难。最爱葵娃行小步,氍毹一片是邯郸。”诗中盛赞皇帝看过平阳乱弹(“翠花看”即是此意),而且名角葵娃的小步表演,招来了许多人学习,均莫能及。清光绪时期,是山陕梆子的兴盛时期,那时在北京设有班社并多次入皇宫演出,在蒲地还有祁彦子(艺名彦子红),郧三音(白莱心)等亦负盛誉。
20世纪20年代后期,蒲剧中的优秀戏班“六成班”和“冬元班”曾远至太原、河北、湖南、湖北等地演出。著名的演员有杨登云、孙广胜、王存才、彭福奎、冯安娃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蒲剧艺术有了飞跃发展,使之青春焕发,大放异彩。这是蒲剧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黄金时代。阎逢春、王秀兰、张庆奎、筱月来、杨虎山五大名角联袂演出的蒲剧《窦娥冤》被搬上银幕,全国放映,深受好评。
蒲剧是一种古老而又宝贵的艺术遗产,既是我们祖先对人生现实的写照,也是他们心底情感的一种深沉流露,是他们从遥远的心灵深处发出的倾诉和呼唤,是他们从多难的现实世界走向美好的理想世界的一座艺术桥梁。
原标题:蒲剧:黄土地灵魂的呐喊与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