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

一、村落概况

张壁村位于龙凤镇东南,地处太行山支脉绵山北麓。古村南高北低,三面临沟,地势险要,古人因势而造张壁古堡。古堡现存有堡墙、瓮城、堡门和巷门,更为令人惊奇的是地下分布有三层立体结构地道系统,形成了“明堡暗道”的立体防御体系,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5年,张壁古堡被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张壁古堡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历史沿革

在张壁村先后发现了三座金代砖墓室,其中一座墓内发现了大定四年(1164)的买地券,记载:“维大定四年(1164年)岁中二月丙辰朔十一月丙寅,汾州灵石县张壁村祭主张立身伏为安葬祖父母,并已请灵”。从文字可以看出,早在宋金对峙时期,已有张壁村,属于灵石县。清代末年,张壁村随着晋商与国势的衰落而停止了发展。解放战争期间,1942年,日军曾占驻张壁村。到解放后1955年,张壁村为介休“陆峰乡”政府所在地,1958年,张壁村被并入龙凤乡。

三、空间格局

张壁古堡东、西、北三面分别被窑湾沟、龙脉沟和一条冲沟所环绕,并在隐蔽处开南北堡门,北门有瓮城。古堡道路由中央南北正街—龙脊街为轴,向东西分出7条支巷,巷与小巷各有巷门。龙脊街宽5米,长约240余米,正街两侧的支巷宽3米左右,有的支巷又分出2米宽的次巷。堡内道路体系均为设防性的“丁”字路口,巷不对巷,不能通达。住宅分布在龙脊街两侧,为里坊制结构。堡内寺庙多而集中,大多建在南、北两城门区域。北门城头上有真武庙、空王庙、三大士殿,北门外有二郎庙,北门里有兴隆寺。南门城门上有西方圣境殿,门外有关帝庙,门内有可罕庙。

四、传统建筑

张壁古堡现存可罕庙、空王佛行祠、三大士殿、二郎庙、真武庙、关帝庙等宋、元、明、清陆续修建的十余处庙宇建筑和明清院落,另有古校场、巷门楼、更房、藏风桥、金代古墓等历史遗存。在遗存的建筑中共有8座庙宇,19座民居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可罕庙和西场巷10号院。

可罕庙(包括正殿、东西配殿、戏台):元延佑元年重建,清嘉庆年间重修。坐北朝南,现存正殿、东西垛殿、乐楼、东西配殿。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灰瓦硬山顶,左右各带一间垛殿。

西场巷10号院:清康熙、雍正年间重修,一进四合院,坐北向南,原西入口,现改为东,墙体砖保留有明代原件。正房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双坡硬山顶;东厢房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单坡硬山顶;西厢房已拆;南房为二层阁楼,双坡硬山顶,面宽三间,进深一间。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壁村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有背铁棍、出驯、祭星、供献食等,其中保存较好、文化价值较高的有背铁棍和出驯。

背铁棍:每年农历正月初十开始,正月十八结束。“背铁棍”一般由两人配合表演,下面为青壮男子,肩背一种特制的只角形铁架,上面的表演者多为八九岁的小孩。他们站在三角铁架的脚蹬上,用彩色的戏装包起来。表演开始,背棍的青壮年,两腿略弯,扭腰摆肩,前后左右舞步行进,上面的孩子随之轻舞。

出驯:张壁的乡俗庙会有关帝庙正月初一的“出驯”。每年正月初晌午,村民们将各自喂养的大牲畜头尾披挂红布条,牵出南门,到关帝庙西的空场上,让其自由跑动,称为“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