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

一、城市概况

丽江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滇西北高原、金沙江中游。地跨北纬25°23′-27°56′,东经99°23′-101°31′之间,东西最大横距212.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13.5公里。东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南连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鹤庆、宾川三县及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永仁两县,西、北分别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毗邻。全市总面积2.062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总面积的92.3%,高原坝区占7.7%。辖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共有65个乡(镇、办事处) 446个村民委员会,2017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29万人。全市有纳西、彝、傈僳、白、普米等22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2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58.1%。全市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最高点玉龙雪山主峰,海拔5596米,最低点华坪县石龙坝乡塘坝河口,海拔1015米,最大高差4581米。

二、丽江古城概况

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丽江属秦国郡,两汉置逐久县,唐代先后归属吐蕃与南诏,宋时臣服大理国。到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设丽江宣慰司,始称丽江。明代(公元1368-1664年)设丽江军民府;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设丽江府;民国时期(公元1911-1949年)设丽江县;1949年7月成立丽江县人民政府,1961年4月改置丽江纳西族自治县;2003年4月,丽江撤地设市,将原丽江地区改设为丽江市,并将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为古城区及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丽江古城位于古城区。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中叶)盛于明清。旧设土司衙府于城南,周围建宫室苑郁,在一条东西主轴线上,排列石牌坊、丹池、大殿、配殿、光碧楼、玉音楼等建筑物。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惊叹曰:“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城北为商业区,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呈经络状向四周延伸,临街均为商业铺面;城东为就是流官府衙所在地,现存文明坊、文庙、武庙;“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丽江大研古城的一大特色。位于城北的黑龙潭为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由北向南蜿蜒而下,至双石桥处被分为东、中、西三条支流,各支流在分为无数细流,入墙绕户,穿场走苑,形成主街傍河,小巷邻水,跨水筑楼的景象。水网之上,造型各异的石桥、木桥多达354座,使大研古城的桥梁密度居中国之冠。丽江民居极富特色,平面布局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多院等多种形式。房屋就地势高低而建筑,以两层居多,也有三层,适用且美观。作为古城主要居民的纳西族拥有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闻名遐迩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白沙壁画等便是其最重要的内涵。

1986年丽江古城列入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古城集中体现了纳西族独特的人居环境、地方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为研究城市建筑史、民族发展史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