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概况
佛山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中国最具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地区之一的珠江三角洲腹地,与广州共同构成“广佛都市圈”,是“广佛肇经济圈”、“珠江-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版图中处于领先地位。佛山毗邻港澳,与香港、澳门相距车程均在2小时左右,随着广深高铁、广珠城际轨道的开通,佛港澳形成“1小时交通圈”。
佛山现辖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高明区和三水区,全市总面积3797.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35.0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85.61万人。
二、历史沿革
佛山原名季华乡。“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建城1300多年。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已成颇具规模的农渔业民聚居村落。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内塔坡岗上挖出三尊佛像,遂立石榜改季华乡为“佛山”。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至明清时更是发展成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的“四大名镇”,曾与北京、苏州、汉口并称“四大聚”。陶瓷、纺织、铸造、中成药四大行业鼎盛南国。清末,佛山得风气之先,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先后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新式缫丝厂和第一家火柴厂,并建立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竹嘴厂”。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岭南文化,佛山享有陶塑艺术之乡、粤剧粤曲之乡、武术之乡、广纱中心、岭南成药之乡、岭南铸造中心、民间艺术之乡和秋色艺术之乡、醒狮艺术之乡等国家和省级“民间民族艺术之乡”的称号。
三、特点保护
佛山市于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343处(国家级7处,省级50处,市级286处),历史文化街区20个,历史建筑175处,还有相当数量的有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遗存,并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是珠江三角洲“广府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历史文化价值
佛山是岭南文化的集中代表。地处珠江三角洲核心区的佛山,自古人杰地灵,是岭南文化(特别是广府文化)的中心地之一。西樵山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被称为“珠江文明的灯塔”、“南粤理学名山”之称。近代佛山形成了“经世致用”、“创新求变”的优秀文化传统。
佛山是古代特殊职能城镇(陶瓷和冶炼)的代表。佛山历史上制造业非常发达,尤其是铸造、陶瓷,均具有规模大、品种多、技术先进的特点,并且都是关系民生的必需用品,使佛山成为全国最重要、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这也是佛山发展为繁荣大都会的主要成因。佛山铸造业始于西汉,崛起于明。明代的佛山冶铁业,无论是从兴盛时间、总体规模、产品种类还是市场范围来看,在江南都居于首位。明清时朝,佛山陶瓷业进入全盛时期,石湾镇鼎盛时有陶窑107个,陶工达6万之众,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产区之一。
佛山是工商业城镇的代表。古代佛山是一个工商业重镇,却从来未曾设置过县衙及以上的政权机关。由大魁堂、义仓值事、二十七铺保正组成一套完整的民间政治系统,与官府的政治系统相抗衡,养成了镇事自决的习惯。佛山古镇除铸造、陶瓷、纺织、制药四大行业外,还有染色纸、五金加工、金属制箔、木版年画、竹木藤器、炮竹、漆器、乐器、文具、纸伞、皮革、牙刷、迷信用品、食品酿造及民间手工艺等三百多个行业、上万种产品,足见其繁荣程度。明清的佛山和广州一道,构成岭南地区的两个中心市场。广州主要连接海外市场,而佛山则联系省内国内市场,它们的功能各异,自成一体但又互相联系,互相配合。
佛山是岭南水乡和基塘农业的典型代表。历史上的珠江汊道宽阔,沙洲散布,后经围垦和促淤,汊道束狭,逐步形成汊道纵横的平原。沿岸市镇街巷河道纵横有序,桥梁众多,沿河居民房舍,灰墙乌瓦,呈现典型水乡景色。长期形成的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蔗基鱼塘等土地利用方式和文化地理景观闻名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