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概况
潮州地处广东省东部,东与福建接壤,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称。全市总面积陆地3116.12平方公里、海域533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36公里。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265万人。聚居的少数民族有畲族,2100多人。旅居海外的潮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约230万人。潮州市域辖二县二区,即潮安县、饶平县和湘桥区、枫溪区。潮安县辖19个镇,饶平县辖21个镇,湘桥区辖城区9个街道和意溪镇。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著名侨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潮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潮文化”的发祥地。历代以来,潮州一直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历史沿革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南海郡六县,潮州属南海郡揭阳县。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设立的义安郡,便是潮州的前身,其郡治所在海阳县,即今潮安县。
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废义安郡,设义安县。翌年,立州制,以“潮水往复”之故,命州名为“潮”,此为潮州名始出。其后,随着朝代的更迭,潮州一名又几经变化,至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潮州地名从此固定下来。潮州在唐“贞观之治”时取得了较大发展,中原文化在潮州广泛传播,开古城风气之先。
历宋、元、明、清,潮州相沿为郡、州、路、府的治所,成为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宋朝的社会稳定奠定了潮州古城的基本格局,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交通、文化、宗教各方面建设的进展,城市建设出现了新的飞跃。明代潮州府进一步兴旺发达,人口增长迅速,形成规模宏大的坊里格局,此时修筑的石砌城墙其形制保持至近代。清末潮州开埠为通商口岸,对外交流频繁,成为粤东地区主要商埠和著名侨乡。
三、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
1.历史文化特色
(1)历史悠久的“南国古郡”。潮州自汉代置县以来,为历代郡、州、路、府、道的治所,历史上一直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宋以来的繁荣发展奠定了潮州古城的历史格局,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2)山川灵秀的“临海名邦”。古城周边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金银韩三山如屏,韩江水环城似带,湘子桥东西通衢,凤凰洲二水中分,外八景镶嵌其间”。
(3)人文荟萃的“海滨邹鲁”。潮州是“十相留声”之所,以韩愈为代表的名公臣卿在潮州兴文重教,促进了潮州文化的发展,使潮州文风蔚起,豪贤辈出。
(4)影响深远的“潮州文化”。潮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以潮州方言、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工夫茶、潮州菜、潮绣为代表的潮州文化影响深远,誉播海外。
(5)繁华兴盛的“商埠侨乡”。潮州自宋以来是粤东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旅居海外的潮籍华侨华人遍布五洲四海,有李嘉诚、饶宗颐等诸多华侨俊彦。
2.历史文化价值
(1)潮州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一直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潮州为中心的潮州文化独具特色,流播深远。
(2)潮州文物古迹与历史建筑丰富集中,以许驸马府、广济桥、开元寺、笔架山宋窑遗址等为代表的潮州文物古迹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影响,以潮州土楼为代表的城乡历史村落分布广泛,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3)潮州古城保持着“外曲内方、四横三纵”的历史空间格局,城内大部分地区保持着历史风貌,现存历史街区与地段集中体现了“东财西丁、南富北贵”历史功能布局,古城与周边“三山如屏、一水似带”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杰出典范。
(4)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潮州文化”贯穿在潮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集中体现在传统建筑、传统工艺、传统艺术、民风民俗等方面,是具有典型保护价值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域。
3.名城特色要素构成
潮州名城特色构成包括自然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人文环境要素三个部分。
(1)自然环境要素——有特征的地貌和自然景观,指对潮州“三山一水”所反映的自然环境特征的保护。
(2)人工环境要素——人们创建活动所产生的物质环境,指对古城整体空间格局、传统民居与骑楼街道的独特形式、以及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等所反映的人工环境特征的保护。
(3)人文环境要素——人们传统社会生活风貌的体现,指对潮州传统艺术、传统工艺、传统民俗等方面所反映的人文环境特征的保护。
四、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
1.重要文物
(1)基本情况
潮州市域范围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6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22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潮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潮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饶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
在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有三分之一集中在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内,共有3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
(2)潮州市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
1)广济桥
广济桥,在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广济桥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曾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2)许驸马府
许驸马府位于市区中山路葡萄巷东府埕4号,系宋太宗曾孙妇女德安县主之婿许珏的府第。该府始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历代屡有维修,但至今仍较好地保留了始建年代的平面布局及特点。
许驸马府,坐北朝南偏东8°,面宽42米,进深47米,占地面积约24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三进五开间,首进与后座均带插山厅、房。中厅东西围屋带从厝厅、房及书斋。上厅的后面有横贯全宅的后院,主体的三进与插山构成“工”字格局。围屋隐伏于中座两旁山墙外,形成独厅、独院、独天井之独特设置。全宅木屋架概为近于穿斗之穿插屋架,并立于条状连续石地袱之上。墙体为板筑夯灰和青砖条浆砌,后座正厅东侧二幅墙壁仍保留桃红色之竹编灰壁。屋面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正脊两端从山尖伸出石质鳌尖,垂脊头开嘴甚长。整座建筑结构严谨,古朴大方。
3)潮州开元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潮州市区开元路东段。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建筑和著名的游览胜地。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历代均有维修,现占地面积11031平方米。整座寺既保留了唐代的平面布局,又凝结了宋、元、明、清各个不同朝代的建筑艺术。主要建筑有:金刚殿(即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观音阁、地藏阁、香积橱、方丈厅、知客堂、神农堂、梵天香界照壁以及石经幢、阿育王式塔等。寺藏文物丰富。
4)己略黄公祠
己略黄公祠位于潮州市区义安路铁巷2号,建于清光诸十三年(1887),为私家祠堂。该祠是潮州传统木雕、石雕艺术的集中体现。
该祠坐北向南偏东20°,面宽18.54米,进深25.7米,现有建筑面积550平方米,是一座二进院落。头进与后厅之间是天井,两侧是廊轩,后厅有抱厦,形成四厅相向的格局。
门楼前坡为精美石雕屋架,综合运用了浮雕、圆雕、镂空等石雕技法。石构门面分布了四幅沉刻文字,两幅沉刻图画;门额面刻“己略黄公祠”,背镌“孝思维则”,是全祠石雕艺术的集中体现。后厅前抱厦及上厅廊步的雕作屋架,在梁枋、接柱之间汇集了潮州木雕工艺的多种技法和表现手法,其密度之大,工艺之精,为世所罕见。后厅中糟屋架是“三载五木瓜十八块花坯”的典型结构,全部饰以金漆木雕,突显了祠堂金碧辉煌又稳重端庄的气氛。
戏曲传奇、民间故事是己略黄公祠木雕装饰的主要题材,如“铜雀台”、“张羽煮海”、“水漫金山”等;地方题材也得到体现,如“韩江景丽”等。外形色彩上充分运用了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等表现手法,使整座建筑轻重有别、层次分明,被誉为“潮州木雕一绝”。
5)笔架山潮州窑遗址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位于市区韩江东岸笔架山西麓,北起虎头山,南至印子山,绵延四华里,窑址鳞次栉比,相传有九十九条窑之多,号称“百窑村”。
“百窑村”,又称“水东窑”、“白瓷窑”。始于唐,兴盛于宋,被誉为“宋广东陶瓷之都”,其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中国陶瓷出口基地之一。产品主要有碗、盘、盏、灯、炉、杯、壶、盂、盒、豆、釜、洗等日用器皿和瓶、人物、玩具等美术瓷。釉色以影青釉为主,兼有青、白、黄、酱釉等。其主要特点是釉质晶莹润泽,釉层较薄,多为不开片或开极细的鱼子纹片。纹饰以划花为主,还有雕刻和镂空。1953年以来先后发掘了龙窑10座,阶级窑1座,最大的龙窑残长79.5米。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的瓷器,其中有被列为一级藏品的“麻姑进酒”,有小洋人、哈叭狗,还有饰以八字胡的观音佛像。而最宝贵的是几个像座上刻有“治平”、“熙宁”等年号及“水东中窑甲”、“匠人周明”等铭文的佛像。
6)韩文公祠
韩文公祠位于潮州市区桥东韩山(笔架山)中峰西麓中轴线上,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建,元、明、清各代均有续修,现主体基本为明、清建筑。
该祠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宇,为颂扬韩愈治潮功绩而建,是历代潮州士庶祭祀凭仰韩愈的处所。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祐七年(1092年)撰写了《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一文,使韩文公祠声名远扬,成为世人认识潮州的纽带和窗口。同时,由于韩愈在我国古代文学史的地位,以及治潮的历史功绩和对潮州历史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使韩文公祠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价值。
7)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
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潮州老城,由青亭巷大夫第、青亭巷大夫第祖宅、湖西书院、马使埕闫宅、东府埕儒林第、卓府、黄尚书府、铁巷陈宅、兴宁巷大夫第、甲第巷大夫第、甲第巷外翰第、辜厝巷王宅、红栏杆、德里旧家、辜厝巷林宅、郑厝巷蔡宅等遗存组成。
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建于明至民国时期,基本形制为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建筑,院落规模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小规模民居“四点金”,及其发展而来的多座多间从厝式府第,还有极具特色的“书斋庭院”式民居。建筑从整体到局部均是潮州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是研究潮州地区古建筑特点及其风格演变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8)从熙公祠
从熙公祠位于潮安县彩塘镇金砂一村。清同治九年(1870年)兴建,至光绪九年(1883年)告竣,历时14年。由旅居马来西亚柔佛洲侨领陈旭年兴资所建,为私家祠堂。该祠是典型的潮州近代祠宇建筑,在群体组合的配置形式和构架系统上遵从传统的营造法式,在建筑装饰、色彩与结构的结合方面,则充分运用了潮州石雕、木雕及彩画的高超工艺技法,因而极富地方特色,是潮州近代祠宇建筑中的杰作。
从熙公祠面宽31.22米,进深42.25米,总建筑面积1319平方米。祠分前后两进,附有天井、抱厦、两廊及后包,其四厅相向的基本格局及大部分构件均保存完好。
首进为九桁垂花门,门楼为双面镂空石雕屋架,门楼前埕分置精致石狮一对,门面及两侧共分布六幅凹肚石雕。其中四幅分别以仕农工商、渔樵耕读、花鸟虫鱼为题材的青石彩绘通雕,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之”字形构图,在有限的空间表现了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其艺术造诣之高,堪称石雕工艺中的罕见精品,集中展示了从熙公祠精致石雕装饰的高超技艺。
颇负盛名的潮州金漆木雕也在祠内的建筑装饰上得到充分运用。首进厝身、后厅抱厦、后厅廊步等处的屋架及后厅中槽屋架均饰以玲珑剔透的金漆木雕,配以黑漆装金,五彩装金等彩画,烘托出整体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其梁枋、桁柱及各种穿插构件上,汇集了潮州木雕工艺的多种雕刻技法和不同的外观表现手法,集中体现了该祠的精美木雕工艺。
全祠雕饰均衡分布,每一局部均显示其精雕细作的工艺水平,而又不失金碧辉煌、琳琅满目的整体效果。
从熙公祠是传统建筑艺术和地方工艺美术完美结合的杰出范例,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潮州石雕、木雕艺术的集中反映,尤以精美的石雕垂名于世。
9)道韵楼
道韵楼位于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是饶平县境内655幢土楼寨中年代久远、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的一处。也是中国最大的八角形土楼。
道韵楼始建于明万历15年(1587年),历经三代人建设而告完成。1647年邑人明南京礼部尚书黄锦来县城(老县城三饶)因叙宗谊(道韵楼均为黄姓)而为道韵楼题定楼名,今门匾仍嵌在楼门之上。该楼一直为村民居住,最多曾住过600多人,目前部分村民已在外面建房居住,楼内作闲间之用。除“公社化”时期小部分墙体被挖落、个别屋顶栏杆由于年久失修破落外,总体保存较为完好。
该楼呈八卦形,三进三环围共构成“八卦”的爻画,座南朝北,面积1万平方米,外围周长328米,直径101米、墙高11.6米,三层半,皆以黄泥土夯成,中心处设为广场,全楼有正房56间,角房16间,面积和内构均不相等,各户相朝并不相对。楼内广场左右二公用井,井底垫有八卦石,当是太极圈的两仪,即俗称“阴阳鱼”。30口私井设于正房界墙下,两间各行其半。下水道数百年来保持畅通,从不堵塞。固角用竹钉而不用铁钉,至今没有一梁一角被蛀坏,内有泥塑壁画,雕梁画栋,楼周设有枪眼、炮眼外,门顶还设有防火烧门的注水暗涵,具有防兵乱、乡斗、盗贼、兽害、干旱、火灾、寒暑、地震的八防作用。突出了古、大、奇的三大特点,是国内乃至国外较为特殊的建筑物。
道韵楼历史悠久,建筑艺术十分讲究,以其古、大、奇等特点而名闻遐迩,楼中还有雕梁画栋,壁联壁画,泥塑照壁以及明南京礼部尚书黄锦题写的楼名石门匾。该楼历经四百年,至今保存较为完好,是潮汕土楼民俗文化之精萃,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
2.历史建筑
潮州市目前已经公布18处历史建筑。
五、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州市域范围现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8个,其中省级保护项目24个,国家级保护项目11个;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0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4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1人。
湘桥区意溪镇(木雕)、枫溪区(瓷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他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有:潮安县大吴村泥塑贴塑之乡、饶平县黄冈镇布马舞之乡、意溪镇大锣鼓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