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概况
亳州市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安徽省西北部。市域北、东北和西北三面与河南省接壤,北连商丘县、虞城县,东北邻永城县,西接郸城县、鹿邑县,西南面为本省的太和县,南面为本省的上颖县、凤台县,东面为淮北市、怀远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3′~116°49′、北纬32°51′~35°05′,全市面积8374平方公里。
亳州全境呈东南西北向斜长形,长约150公里,宽约90公里。辖境与黄河决口扇形地相连,属平原地带,地势平坦, 整个亳州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以1/9000地面自然坡降向东南微倾。西北部谯城区詹楼地势最高,海拔42.5米;东南以利辛县展沟南部最低,海拔22米,相对落差20.5米。土壤主要是砂礓黑土,其次是潮土、棕壤土类,并有少量石灰土在涡、蒙两县的山丘周围分布。
气候处在暖温带南缘,属于暖温带半温润气候区,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季风明显,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春温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长且干。因气候的过渡性,造成冷暖气团交锋频繁,天气多变,年际降水变化大 ,全市历年平均气温14.7℃,平均日照2320小时,平均无霜期216天,平均年降水量822毫米。亳州市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有旱涝、大风、冰雹、干热风、低温、霜冻等。旱涝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
辖区内河流属淮河水系。主要干流河道有涡河、西淝河、茨淮新河、北淝河、芡河等。涡河自谯城区安溜镇入境,东南流经涡阳县至蒙城县移村集出境入怀远县,境内长173公里,流域面积4039平方公里;西淝河自谯城区淝河镇入境,东南流经涡阳县,至利辛县展沟镇出境 入凤台、颍上县界,境内长123.4公里,流域面积1871平方公里;茨淮新河自利辛县大李集镇入境,向东流经利辛县境南部,至蒙城县邹楼出境入怀远县,境内长66公里,流域面积1401平方公里。
亳州市位于大华北地震区南部,许昌—淮南地震带的东段,地震活动属于中等水平。亳州市地下分布的断裂带有涡河断裂、王老人集断裂、宿北断裂、口孜集-南照断裂、夏邑-亳州断裂、太和-五河断裂、三义—界牌集断裂等7条断裂带。特别是王老人集断裂和涡河断裂带比较活跃,对亳州市地震灾害威胁最大,在历史上曾发生过6级地震。1481年3月5日在涡河断裂带上的涡阳境内发生过6级地震,这是在该地区发生的历史最大地震;1999年12月30日,发生在利辛县4.2级地震是王老人集断裂带活动的结果。
二、历史沿革
亳州城在历史上一向为县、郡、州治所,亦曾短期建都,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皖西北的一座军事重镇,一向有中州门户,徐兖咽喉之称。但旷野地势平坦无险,历代守御者皆筑城垣,以为屏障。夏末,亳州市北境原为成汤“南亳”属地;周初,属谯国;春秋时期改属陈国,境内有焦、夷二邑;楚平王元年改焦邑为谯城;秦,设谯县,谯城为其治所。同时设城父县、隶砀郡;西汉,谯县。城父县改隶豫州刺史部之沛郡;东汉、谯县隶豫州刺史部之沛国,豫州刺史部治于谯;三国时期为魏地,仍为谯郡之属县,南北朝宋,侨置陈留郡,改谯县为小营县;后周建德六年(577),于小黄县设总管府。隋开皇初年(606)改小黄县为谯县;唐武德七年(624)改谯县为亳州;北宋(1014)亳州升为集庆军,置节度使,驻谯县、谯、城父二县皆隶之。元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刘福通起义拥韩林儿,国号曰“宋”,以亳州城为郡;清,顺治二年(1645),亳州隶江南省凤阳府。康熙六年(1667),隶安徽布政便司,雍正二年(1724)亳州升为直隶州,兼辖太和、蒙城二县;雍正十三年升颍州为府。太和、蒙城归其直辖,亳州为其属州,不再辖县;同治三年(1864)分县东乡13保划归新设置的涡阳县;民国元年(1912)改亳州为亳县,隶安徽省凤颍六泗道;民国27年(1938)日军攻陷亳县城,县国民政府南迁古城集;民国37年(1948年)8月,亳县全境解放,同月中共豫皖苏二地委设亳州市,辖城关及郊区一带,第二年二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国解放区行政管辖省县原边归界指示》,撤销临时政权建制,建立亳县(民主)政府,隶属皖北区行政公署阜阳专员公署。
1950年10月,亳县县政府更名为亳县人民政府。1956年10月,改称亳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8月19日,撤销人民委员会,建立亳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9月撤销革命委员会,恢复亳县人民政府。198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亳县为亳州市(县级)。同年12月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0年成立地级亳州市。
三、城市特色
1、 老君之地,商汤之邦
老子是著名的“道德经”作者,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不少学说见解与现代科学、哲学的某些理论不谋而合,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已形成“老子热”,先后召开过三次国际性的道教研究会议。
老子自汉代起即受到历代皇帝的尊重,汉代推崇“黄老哲学”,曾在宫中立黄老浮屠祠,并派官员到苦县祭祀老子;唐代时因与皇帝同姓,更受到顶礼膜拜,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到了宋代,真宗又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据《史记》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周守藏室之史也。”介绍了他的籍贯,姓名和他担任过周朝掌握管图书档案的职务。
关于老子的籍贯,历史上曾有不同的说法,按上述司马迁的史记为楚苦县,近代学者大多解释苦县在现河南鹿邑。但东汉边韶受桓帝之命所写的“老子铭”却说老子是相人,近代又有一些学者认为相县在现安徽涡阳附近。近几年台湾道教学会和安徽省一些学者又论证了涡阳东北郊的一处古代道观—-天静宫为老子出生地,并发现了有关古籍上记载的老子出生地有“九井相通”的“九井”和“流星圆”遗址。经考古部门正式现场发掘出了宋元以来的大规模道观足迹和文物(其中包括刻有道教始祖的瓦件)。看来鹿邑、涡阳两地为老子的出生地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认为,不论鹿邑、涡阳,自汉代尊老子以来长期为亳州所辖(见前历史沿革),且在亳设道德中宫;恰说明亳地是老子活动的中心,说老子是亳州人能盖两者之偏。这正如宣纸虽制作于泾县不说是泾纸而称宣纸(泾为宣州所辖);宣窑虽在繁昌不说宣窑为繁昌窑而称为宣窑是同样道理。欧阳修61岁知亳州时,把亳州称仙乡,且很有趣地把自己的称号醉翁改为仙翁,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商汤曾历三都,据史籍记载,今商丘南汤曾居此称南亳,商丘北汤会盟诸候于此称北亳;今河南偃师县西为汤克夏后建都之地此称西亳。因此商丘南当为商汤的邦土和发祥地。唐地理书《括地志》载:“宋州谷熟县西南35里南亳故城,汤所都也。”宋州即今商丘县,谷熟即今谷熟集。而《史记·货殖列传》附唐张守节《正义》说:“亳都在谷熟西南45里”,为亳州境,因此商都南亳故址应在亳州市辖区内。数千年来历经仓桑,多次黄泛,汤之故城已渺无踪迹,然境内多处早期商墟(如牛屎孤堆,两河口等)可为佐证。城北涡河岸上的成汤王陵为重要标志,早在曹魏时,文帝曹丕所作的《皇览》中即称“涡北凤头村丛莽中有成汤故垒”。说明早在东汉末成汤遗迹在亳州已为人们公认。
2、三曹故里,华佗故乡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建安七子的重要人物,丕、植均为曹操之子。曹操字孟德,曹氏代汉后,追尊为武帝。《三国志、武帝第一》称:“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东汉时谯即今之亳州市谯城区。现尚有他屯田时的东观稼台;居住过的故里遗址以及曹氏家庭墓群等。曹丕为曹操次子,是曹操托病归故里时,在谯所生,少年时即为曹操所器重,立为继承人,操去世后,曹丕成为魏国的第一个皇帝,称魏文帝。他同时又是曹魏时重要的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曹植为曹操的第三子,是建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称为建安之杰。他的代表作为“洛神赋”,其《豆萁诗》经《三国演义》的故事化,脍炙人口。
华佗为东汉末年名医,《三国志》记载他亦谯人。据传城北小华庄就是他的故地。他自幼从父读书,熟悉经典,不谋仕途,专攻医学,精通内、外、妇、幼、针炙各科,发明麻沸散,编制五禽戏(保健操),救死扶伤,手到病除,受到家乡人民的敬仰,现城内的华祖庵是后人为纪念他而建。
3、 名胜遍布,古迹众多
亳州名胜古迹甚多,谯城辖区现有国家级文物3处,省级11处,市县级45处。主要有花戏楼、道德中宫、汤王陵、曹操家族墓群、华祖庵、古运兵道、薛阁塔、明王台、白衣律院,魏武故里、东西观稼台、八角台以及分布在郊外的牛屎孤堆(商墟)、北曹寺遗址、华佗故里、小明王故里、希夷故里、城父古城遗址、青风岭、东钓鱼台、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等。其中花戏楼、古运兵道、曹操家族墓群、华祖庵等已成为皖北的重要名胜,慕名前来参观、旅游者络驿不绝。随着当前“老子热”的升温和加强“三子”旅游的宣传组织,以及有关名胜景点的保护开发建设,以道德中宫、问礼巷为中心的老子名胜将进一步成为旅游、学术活动热点。
4、豫皖商埠,著名药都
亳州古为南北通衢,东南控泗淮,西北禁豫陕,是中州门户。在津浦铁路未修建前,涡水为中原通南方的重要通道,当时桅樯如林,舟楫如梭,是1条繁忙的运输线,因此亳城商贸云集,为皖北豫南、鲁西南一带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商业十分繁荣。由于商贸规模很大,因此行、号、栈、店甚多,达数百家。各地客商同乡立帮,建立会馆有30余处之多,至今尚有山陕会馆(花戏楼)、江宁会馆、福建会馆、古淝公馆等。为了适应商贸的需要,许多街道店铺毗邻,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至今尚有各类老商业街数10条。
亳州盛产药材,为我国古代四大药都(辉、禹、祁、亳)之一。产中药材130多种。不仅名医辈出,药师济济,还具有传统的中药培植、泡制技术。安徽的四大著名药材亳占其二(白芍、菊花)。近年在亳城召开了数次规模甚大的全国药材交易会,各省、市药云集交易,盛况空前。近几年已在火车站广场以南集中兴建大型中药材市场,并逐步扩大规模,已成为全国最大中药材交易市场。
5、 涡水萦绕,老街纵横
亳州是一个滨河城市,涡水象绿色绸带自西北绕向城东,为淮北平原上的这座古城增添了优美的景色和生气。亳州城区和北关老街保存较完整,城区为纵横交叉的棋盘式格局;北关地区沿涡水、街道多顺河而行。由于城市商业繁荣,人们习惯沿街设市,因此街道也较密集。有羊市街,大小牛市街、白布大街、猪市街、驴市街、干鱼市、竹货街、姜市街、纸坊街、帽铺街、席市街等,仅北关地区就有72条街,36条巷之称。
四、重要文物及历史文化街区情况
1、花戏楼
位于亳州城北关,涡水南岸,原名大关帝庙,又称山陕会馆,建于清顺治十三年,为山西商人王璧、陕西商人朱孔领发起筹建,后经康熙、乾隆共三朝百余年多次扩建,面积达3163平方米。因这里主奉关帝,又称“大关帝庙”;因戏楼遍布戏文,彩绘鲜丽,俗称花戏楼。花戏楼有 “三绝”:大关帝庙山门前耸立铁旗杆一对,直插云霄,旗杆高16余米,重两万四千斤,因其构思巧妙、铸造精细被称为花戏楼一绝;第二绝是山门上镶嵌的立体水磨砖雕,共雕人物115人,禽鸟33只,走兽67只,玲珑剔透,琳琅满目,不仅场面宏大,且雕工细腻;与山门紧紧相连的戏台上镶满大杨木透雕,共刻有十八出三国戏文题材的木雕作品,里里外外六百多个人物,因其精湛的雕工和绚丽的彩绘被誉为花戏楼景区一绝。
2、北关历史文化街区
北关历史文化街区,东起席市街,西至明清街,南起和平西路,北止于涡河,占地约34.39公顷,作为典型的古商业和居住区,至今仍保存着比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较为完整的成片整体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