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

一、城市概况

沈阳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北部,东与铁岭市、抚顺市为邻,南与本溪市、辽阳市和鞍山市相连,西与锦州市、阜新市毗邻,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左翼后旗接壤,东西长115公里,南北长205公里,总面积12881平方公里。

沈阳是辽宁省省会,是中国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沈阳区位优势明显,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航空港,工业门类齐全,是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工业名城,还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是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沈阳市现辖十区一市二县,即和平区、沈河区、大东区、皇姑区、铁西区、东陵区、沈北新区、于洪区、苏家屯区、辽中区、新民市、康平县、法库县。全市国土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29.2万人。

二、历史沿革

早在11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沈阳地区开始开始有人类活动。72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并创造出灿烂的新乐文化。公元前300年燕国大将秦开在此修建长城,并建设了最初的沈阳城——斥候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沈阳隶属辽东郡。西汉时期沈阳为候城县。西晋至唐期间建有大量高句丽民族山城。

公元921年辽迁渤海国、河北等地居民到此,修筑土城“沈州”。此时沈州为隶宫州,初属太宗永兴宫、后属敦睦宫。金代沿续了辽“沈州”的发展。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次年改沈州为“沈阳路”,归辽阳管辖。 “沈阳”城名正式出现。1386年明朝改“沈阳路”为“沈阳中卫”。1388年,闵忠重修沈阳城,将土城改为砖城。 1625年清太祖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宫殿(今沈阳故宫)。沈阳成为后金的都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发祥地。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为陪都。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沈阳又名“奉天”。

在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以满铁附属地为依托,沈阳成为日本实施殖民侵略的重点城市。1911年辛亥革命后,沈阳成为奉系军阀统治的首府。1923年正式设立奉天市政公所,沈阳首次出现市的建制。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改“奉天市”为“沈阳市”。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并侵占沈阳后,又将“沈阳市”改为“奉天市”。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奉天市”恢复“沈阳市”名称。1948年沈阳解放后成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长子”和“东方鲁尔”,大力支援了三线建设,创造了数百个工业第一。

三、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

(一)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价值

沈阳历史悠久,具有11万多年的人类活动史和2300多年的建城史,是清文化的发祥地,清前期都城和中、后期的陪都;是中华民族原始文化的起源地之一,体现东北地区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典型城市;是我国近代反封建反殖民统治的前沿城市;是我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代表性城市。沈阳是在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城市,是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1.具有山、水、城交融的空间格局特色 

沈阳地处东北地区“白山黑水”的边缘、丘陵山地和平原的交汇地带,东部、南部是长白山和千山山脉,西部是下辽河平原,北部是内蒙古科尔沁沙漠。长白山余脉哈达岭由东北渗入城中,浑河、蒲河及“环城水系”等河流从城市内部及周边流过。城市建设选址位于浑河与蒲河之间,被山体与水系所环绕,连同清末至建国初期逐步建设的“环城水系”,共同构成以“山水盛京”为特征的独特自然山水环境。 

2.具有以盛京城、满铁附属地为中心的拼贴式的城市布局特色

沈阳历史城区脉络清晰,完整反映清前、清中期、晚清、民国及新中国时期各历史阶段发展历程,以盛京城、满铁附属地为中心的拼贴式城市空间布局,是集中反映我国城市古代、近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历史的珍贵实例。其中盛京城体现了“皇城居中,廓圆城方”的都城格局特色,满铁附属地体现了“方格网加放射路网”的近代西方城市空间格局特征。 

3.拥有反映不同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街区和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 

沈阳有三片特色鲜明、反映不同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街区。分别是反应古代城市发展及奉系时期城市建设风貌特征的盛京皇城历史文化街区;反应近代满铁附属地时期城市建设风貌特征的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反应50年代工人居住生活特征的铁西工人村历史文化街区。

沈阳悠久的历史,多元民族融合,以及近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有大量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既有远古的人类文化遗址-新乐遗址;有古墓葬、烽火台遗址等;有清故宫和陵园(昭陵、福陵);以及外表华丽的殖民主义近代商业建筑群体;多元并存的宗教文化载体-寺、庙建筑,如慈恩寺、般若寺、长安寺等;中西合壁的近代工业及民用建筑(日伪时期修建的建筑和我国老一辈建筑师杨廷宝设计的建筑,如沈阳车站、沈阳东北大学);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建筑(九一八纪念馆、东北解放纪念碑)和历史文化名人生平活动的人文景观(如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张学良故居等)。

四、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

11万多年的人类活动史和2300多年的城市建设史为沈阳留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市历史建筑普查,全市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530处,公布及普查历史建筑共计337处。公布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有262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72处。公布的历史建筑有3批,共计109处。此外清沈阳故宫、清福陵、清昭陵在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沈阳重要的文物有:7200多年前沈阳地区原始文化的典型代表新乐遗址;著名的全国两大传统宫殿建筑群之一、清朝开国宫殿清沈阳故宫;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的陵寝清福陵与清昭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及其儿子张学良的府邸张氏帅府;在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九一八事变遗址、满洲省委旧址、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沈阳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等;以及众多的近现代建筑、特色鲜明的工业遗产。这些遗产充分展现了不同时期城市的重要地位及发展特征,是沈阳历史文化名城深厚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沈阳市已公布市级以上代表性非遗项目196个,其中国家级10个、省级40个 。包括传统体育游艺杂技、曲艺、民俗、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医药等10种类型。

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148名,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7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8名。

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京剧唐派艺术,评剧“韩、花、筱”三大流派艺术,东北大鼓,奉天落子,辽菜传统技艺,老龙口白酒传统酿造工艺,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长篇),锡伯族喜利妈妈,谭振山口头文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