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巩固深化中华文明传统

夏启建国时,商族、周族是夏王治下的重要族群,两族首领分别担任过夏朝的水官、农官。商汤伐夏后,失去政权的夏王后裔被封到杞地,成为杞人。周武王克殷后,再次封杞,并将商王后裔封于宋地。因此,周时的杞国、宋国分别是古老的夏王、商王的遗裔。灭国而不灭祀,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祖先神话的纽带,使诸侯伐天子的“逆取”行为合法化。

商人曾将其始祖神帝喾树立为最高神;武王伐纣后,周人建构帝喾四子神话,说帝喾正妃姜原生周始祖后稷、次妃简狄生商始祖契。这不仅将周人建构为帝喾的后代,还赋予周始祖的嫡子身份,强调了周代商的合法性。

商汤伐夏桀后,为证明统治的合法性,也曾继承过夏祖的神话与信仰。《诗经·长发》是殷商后裔祭祀先祖的乐歌,乐歌的第一部分却歌颂大禹的功绩。商代夏后,还以夏社为商社。夏社是夏人祭神的宗庙祭坛,古人常将社视为国家的象征。商朝沿用夏社,象征着商对夏文化传统的继承。

通过对前朝神话与信仰的继承,夏商周实现了思想、文化上的一体化。中华早期文明传统由此得到延续、巩固与深化,在其间扮演重要角色的创世神话也实质上成为国家叙事。

比如,造车神话将黄帝塑造成发明交通工具的英雄,旃冕叙事又将他塑造为发明服饰的文化英雄,寄托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成为早期中国人的集体认同。

当然,中华创世神话所表达的民族理想是多方面的。有些神话表达了政治理想,如孔子从帝尧选贤与能、尧舜禅让中总结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有些神话表达了生命安全理想,如神农辨药尝百草神话表现了努力求生的顽强意志;有些神话表达了探索自然的理想,如夸父追日神话反映了先民对知识的无限渴望与征服宇宙的远大理想。

夏商周相继的神话传统在秦汉时期也得到了延续,并且客观上促进了大一统帝国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民族精神凝聚。

大约在先秦时期,中华创世神话的诸神被各诸侯分别认作祖先神,秦王便将五帝之一的颛顼奉为祖先。由此,秦始皇就与舜、禹产生了或近或远的血缘关系。秦始皇祭祀舜、禹,一定意义上就是通过传承神话传统来寻求文化认同的行为。

汉武帝北征匈奴、南伐百越,从军事上完成了肃清北部边境与统一东南沿海的重任,但大一统的帝国更需要大一统的主体精神,使各地各族民众都能找到归属感。

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既是对先秦五帝神话传统的继承,也是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新审视与对文明源头的建构。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确立为中华历史的起点,是出于极强民族与国家意识的建构,又具有相当深广的历史基础与群众基础。由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奠定。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研究室主任)

原标题:延续巩固深化中华文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