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从社会历史角度凝视战争

边关未靖,征人未归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月,堪称边塞诗中出现最多的意象之一。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通讯尚不发达的古代,相隔千里的不眠人,唯一能共同拥有的,就是天上的一轮明月。征人思乡、思妇盼归,大抵离不开月亮。唐代边境战事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天高云淡,夜空中的月亮往往比空气湿度较大的中东部地区更加明亮,让人想忽视也难。

那么,在众多写月的边塞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何以脱颖而出?关键就在作者给明月和边关这两个意象加上的时间维度。这明月的照耀亘古不变,这边关的战火自秦至汉,再到唐代,也未曾真正熄灭。正因此,第二句的“万里长征人未还”才有了着落和厚度——边患问题得不到解决,致使一代又一代的将士被迫长期远离故土,多少人战死沙场、埋骨他乡。

何以止战?当有良将

诗的前两句厚重苍凉,后两句却不失唐人刚健尚武、自信豪迈、昂扬向上的风采。怎样才能让“万里长征”的将士回家呢?王昌龄的答案是:要是卫青、李广那样优秀的军事领袖在世,就一定能平息战火!

在唐代,很多戍边将士都将汉代名将卫青和李广视为能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战神。卢纶的《塞下曲》组诗,除了“月黑雁飞高”,还有“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也是根据《史记》对李广的记载创作的。

王昌龄这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指出了军中缺乏优秀将领的问题,也表达了对朝廷不善点将用兵的不满。

以战止战?以和为本

我们知道,唐代国力强盛、边境烽烟不止,很多文人怀着建功立业的壮志投笔从戎,“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在这样一片“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豪言中,王昌龄用有温度的回望,关注离家的征夫,思考尽快结束战争的方法。

然而,即便龙城飞将死而复生,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问题吗?李广将军不是战无不胜的神话,他在一次出征中因迷路贻误军机而自杀。卫青将军虽然在史书中并无败绩,但也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平息一切战事。要赢得真正的和平与安宁,强盛的国力、强大的军队、优秀的将领、国家内部的团结、国家之间的友好等都非常重要。

《出塞》是一首七言绝句,我们不能苛求作者用二十八个字,阐述自己对边境大事的全部思考。但作者在诗中表达的对朝廷选贤用能、启任良将的劝谏,对离家戍边将士的同情,对家国的热爱,对早日实现边境和平安定的渴望,已经足够赤诚和珍贵!

原标题:《出塞》:从社会历史角度凝视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