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
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地处州府博乐市境西南端,北接温泉县,南连伊犁霍城县。312国道沿湖岸东南贯穿而过,东距博乐市区100公里、阿拉山口150公里、奎屯市330公里、乌鲁木齐520公里,南距伊犁州府伊宁市160里、霍尔果斯口岸86公里。
二、自然环境
赛里木湖,蒙古语称“赛里木淖尔”,意为“山脊梁上的湖”,是新疆境内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内陆湖泊。流域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山地气候类型,夏无酷暑,气候凉爽宜人,具有良好的避暑气候特征。湖区气象景观丰富,夏季多雷暴和冰雹,气温变幅极大,局部小气候变化明显,冬季气温低,大风日较多,吹雪现象严重。
赛里木湖总蓄水量约210亿立方米,集水面积1408平方公里。最大水深为92米。湖水平均矿化度为2.8‰,属微咸湖。水体清澈透明,透明度在10米左右且全湖透明度比较一致,为全国湖泊之最。
赛里木湖四周群山属天山山脉西段北麓。西面为沙里切库山,最高峰海拔180米,垂直带谱异常明显:峰顶有常年不化的积雪,下段有大量冰川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风化强烈,刀脊角峰,水碛遍地:2800-3000米为裸岩带2150-2800米为中低山森林带,阳坡生长密灌林,阴坡生长云杉林;往下是冰水扇和洪积扇带以及湖泊和沼泽。赛里木湖东部为呼苏木格山,最高峰海拔3596米,山势西高东低,坡陡谷深。北部为岗吉格山,最高峰海拔3094米,山体逼近湖岸。南部为科古尔琴山,阴坡云杉林连绵茂密,南与果子沟峡谷相连。古人叹曰:“山之奇,媲美于桂林,岩之怪,胜于雁岩”。由于赛里木湖地区人烟稀少,山地森林植被基本保持在原始状态,尤其是天山云杉为本区森林集群树种,密密匝匝、层层叠叠,许多参天大树已有二、三百年树龄,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同时,沿湖山坡高地也是欣赏赛里木湖的绝佳处。
赛里木湖自湖滨至280米高度为中、高山森林草原带,草原类型从高到低有高山草原、山地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总面积达600多平方公里。这里林草丰茂,是新疆重要的牧业夏牧场。而赛里木湖西部草原,又是其中的核心,面积约2126平方公里。盛夏时节,层峦吐翠,绿野茫茫,繁花似锦,碧水轻漾,禽鸟翔集,牧群如云,炊烟袅袅,牧歌抑扬,一派令人如痴如醉的景象。
三、人文环境
赛里木湖因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重要,长久以来留下了许多人文遗迹。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五世纪,博尔塔拉一直都是乌孙人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乌孙人在赛里木湖草原上遗留下许多古代的墓葬群,当地人俗称“土墩墓”。唐代开始,这里成为远征将士和骆驼商队由天山北路出入伊犁河谷,东去长安、洛阳,西去波支斯、罗马的心经之地,途经此地的文人墨客和将士留下许多记载。如南守嘉定十四年(1221年)著名道教真人邱处机把赛湖称之为“天池”;民族英雄林则徐被贬谪伊犁途经湖畔时,也赞曰:“波浪涌激,似洪泽湖”;清代诗人洪亮吉为赛里木湖作《净海赞》,曰:“历数宇内灵川秀壑,笠屐所至者,或同兹幽奇,实逊此邃洁,诚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矣!”清代地理学家徐松感叹:“胜境钟灵, 沦于荒赛,佳名淹没,搜时无人”。清代,赛里木湖被列入每年祭祀的名山大川之一:在湖的东岸设了第三个驿站(鄂勒著图博木军台,即三台)。同时,赛里木湖还有许多神秘的传说与民间故事。如清人萧雄在《西疆杂述 诗·赛喇木泊》云“海深不可测,无鱼虾,惟夜间时闻搏激吟吼,非神物必怪物也。”林则徐在《荷戈纪程》中说:“土人言,中有神物如青羊,见则雨雹。”史地学家徐松在《西域水道记》中云:“清代驻守三台的士兵,傍晚时看到湖中有只大角多须的青羊露出湖面,这只怪物一出现,此地便狂风骤起,风雪交加,湖中波涌浪翻,雾瘴弥天,牧马嘶鸣不己,居民躲避不及。如果这时期湖的半空出现一盏高悬的大红灯笼,顷刻间便会风平浪静,夜光澄明。”1943年出版的《博乐志》云:“昔尝有闽越人善泅者,欲探其渊,入水数武即返。言水下有呼吸,人不能往,竟无能测其深也。”当地牧民也传说湖底有海眼直通大海,常见有海马在湖中遨游。这些历史与传说,为赛里木湖的空灵与浩瀚凭添了奇异的色彩。
历史上,赛里木湖地区是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塔城和伊犁的中转站。宋嘉定十一年(1219年),成吉思汗率大军西征,经阿拉山口至赛里木湖,命次子察合台开辟了今松树头至果子沟的通道。清代时期,在今三台设鄂勒著依图博木军台。现赛里木湖地区保留的人文遗迹有乌孙土墩墓(湖岸西北部和东南部均有分布)、成吉思汗点将台等。
赛里木湖地区历史上一直是游牧民族的游牧地,是目前国内游牧文化仍保留完好的区域之一。每年夏季,在湖区草场游牧的牧民达2500户、1万多人,形成赛里木湖地区一幅亮丽的民族风情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