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繁华地,江苏南京自古便留下了文人墨客不计其数的文学佳作,唐朝诗人爱写南京,宋朝诗词中,有关南京的名句也颇多,譬如李清照的“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临江仙》),再譬如辛弃疾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n\n
再说王安石,那更是与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三次出任江宁府尹,在南京先后生活了近二十个年头。他偏爱南京,不仅选择在这里退隐,更选择在这里安葬。
\n\n\n\n
秦淮河畔赏心亭引众多文人登临怀古
\n\n
在南京秦淮河畔的西水关,屹立着一座历史悠久、别具风格的宋式亭阁——赏心亭。赏心亭始建于宋代,先后历经多次毁坏与重建,至民国时已损毁殆尽。2006年,南京市重建赏心亭。
\n\n
赏心亭靠近秦淮河,登高观览,可以将秦淮河收入眼底,历代很多文人均登临怀古,赋诗作词。苏轼元丰年间自黄州移汝州过金陵时,作有《渔家傲·千古龙蟠并虎踞》;范成大游金陵时,曾作有《重九独登赏心亭》《赏心亭再题》;陆游于淳熙五年由川陕东下,路过建康,写下了《登赏心亭》。
\n\n
对赏心亭最具情怀的当属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乾道四年(1168年),辛弃疾被南宋朝廷派任建康府(今南京)通判。辛弃疾到建康就任时,行宫留守是史正志,军马钱粮总领是叶衡。他们在当时都算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n\n
执掌军民财赋重任的大官僚都聚集在建康,一个做通判的人物便显得微不足道。这个闲散职务所安排在辛弃疾身上的,便只是参与大官们的游从宴会、酬答唱和等诸如此类的帮闲工作。然而这给了辛弃疾一个很好的抒发其诗词创作才能的机会,也确定了他长短句的写作方向。游钟山,过青溪,访桃叶渡,登赏心亭,一腔忠愤都寄于词。在《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留守史致道》中,辛弃疾吟道:“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此词叹国势江河日下,吊古伤今,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n\n
辛弃疾在建康通判任上不到三年,改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年),再度来到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其时他再登赏心亭,并作有《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发出了“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之慨。
\n\n\n\n
王安石晚年隐居半山园,流连于山水田园
\n\n
从南京清溪路一直向北,就看到了一座位于半山坡上的建筑。这里,就是王安石晚年的住所——半山园。半山园原名“晋谢公墩”,传说为谢安故居,北宋时为王安石宅第。历史上,半山寺经历了数次被毁与重修。
\n\n
被列宁称为“11世纪中国的改革家”的王安石,祖籍江西临川。但纵观他65年的人生经历,却与今天的南京、当时的江宁有着密切的渊源:少年求学考取功名,中年三次知江宁府,两度为父母守孝,晚年归隐,最后终老归葬都在江宁。
\n\n
王安石16岁那年,其父王益被任命为江宁府通判,王家十几口也随之来到了南京。王安石18岁那年,父亲在江宁任上病逝,这个“内外数十口”的大家庭一时间陷入了困境。王安石明白,唯有考取功名才是唯一出路,他拒绝参加一切应酬俗事,整天埋头苦读。宋仁宗庆历二年,王安石第一次参加科考就高中进士,被任命为“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离开南京,开始了仕途生涯。虽然两度拜相,但王安石的改革还是举步维艰。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冬天,王安石第二次罢相。这一次,他终于长久地回到了他念念不忘的金陵。
\n\n
在《示元度》一文中,王安石饶有兴致地记叙了营建半山园的经过:“今年钟山南,随分作园囿。凿池构吾庐,碧水寒可漱。沟西雇丁壮,担土为培缕。扶疏三百株……”由于这里地处江宁府城东门和钟山的正中,离两地各七里,正是由城东门去钟山的半道,所以王安石将这个园子定名为“半山园”,自号“半山居士”。王安石也终于卸下心理重荷,写下了《半山春晚即事》:“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n\n
根据史料记载,王安石病逝于半山园中,也葬在附近,称为荆公墓。可是,从明代开始,就已经没有了王安石墓的确切消息。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