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一线与乡亲们一起实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完成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党中央决定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建强战斗堡垒、发展富民产业、深化乡村治理、解决群众难题……肩负着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在田间地头、群众身边忙碌着,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希望的田野上,铺展出一幅幅春天画卷。今天,我们走近两位驻村第一书记,听他们讲述在一线的奋斗故事。

——编者

贵州省台江县棉花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开福——

“产业发展争取再上一个台阶”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棉花村的小广场上,驻村第一书记刘开福正忙碌着,他一会儿广播通知,一会儿搬放凳子。自从参与驻村,每年春耕,他都要多次召开院坝会、群众会,统一大伙儿意见,谋划产业发展,为一年的工作做好准备。

“去年种紫薯尝到了甜头,现在村里又选出新品种,还打算套种高粱,产业发展争取再上一个台阶。今天把大伙儿叫过来,就想听听意见。”看到群众落座,刘开福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今年种紫薯、高粱还有没有补助?”“今年的紫薯还能不能卖上好价?”“高粱卖给谁?要是没人收咋办?”事关新一年发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现场没人拘着,刘开福边听边梳理问题,待人群渐渐安静,他起身开始逐一解答。

会议讨论了40多分钟,最后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结束。看到群众对产业发展的关注与投入,刘开福有了底气。随即他召集村干部碰头,第一时间敲定200亩紫薯种植,马上开展育苗工作。

2021年8月,南方电网公司贵州凯里供电局选派南宫供电所副所长刘开福到黔东南州台江县棉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想放开手脚,在乡村振兴一线干一番事业,不料一个月的摸排走访,却让他感到压力重重。

“这里海拔高、土层薄、缺水严重,没发展起像样的产业,青壮年纷纷选择外出打工。”怎么办?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产业,刘开福咬咬牙,想啃下这块硬骨头。

既要种得活,又要见效益,刘开福将种植范围缩小至耐旱农作物。在前期的走访交谈中,他发现村民普遍种植红薯,但卖不上价,每家仅种有一两分地,勉强自给自足。顺着这一情况,刘开福打开了思路。

“薯类作物耐旱性强、好管护,技术门槛不高,大有文章可做。”刘开福第一时间联系上贵州省农科院,请来专家实地考察,结果证实了他的想法。

刘开福马上做市场调研,红薯的收购价每斤在0.5~0.8元,而紫薯的价格普遍更高。他找到一家紫薯企业,由村级供销合作社出资,购进5000斤种子。

考虑到成活率,刘开福租了一块地,亲自育苗,统一发放。“不但种苗不要钱,我们还根据种植规模补助肥料,村里成立了犁田队,专门给种紫薯的农户免费耕地。”

村民的积极性逐渐被调动起来。2021年,棉花村的紫薯种植规模达到110亩。推广种植的同时,产业标准也进一步规范。刘开福主动对接当地食品厂、酿酒厂,制定分类采收标准,避免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

“我们把紫薯按个头、品相分成3个等级,最好的可以卖给食品厂加工,每斤1.6元,一般的由酒厂收购,最低也能卖到0.7元一斤,赶上了之前的红薯价。这种模式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不愁销路。”刘开福笑言,2022年全村紫薯平均亩产1800斤,户均增收2000元,大大超出群众预期。“大伙儿都说,要不是遇到干旱天气,还能多挣不少!”

刘开福还谋划着,打造高山紫薯品牌,不仅要设计包装,对接各大商超,还计划结合传统节日打造紫薯文化节,让文旅融合赋能乡村发展。

产业发展多元化,乡村振兴动能足。眼下,除了深耕紫薯产业,刘开福还在推广小黄牛养殖等特色产业,持续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已经有农户通过养殖挣了钱,今年还有年轻人返乡,打算留在村里搞养殖业,准备大干一场。”

撸起袖子加油干!棉花村特色产业齐头并进,美好的未来令人期待!(记者苏滨)

江西省樟树市刘公庙镇北坑村驻村第一书记张蝾——

“要实现乡村振兴,这才只是第一步”

江西省樟树市刘公庙镇北坑村,夕阳洒在村口枝繁叶茂的大樟树上,树叶间投下斑驳的光点,粗壮的树枝上挂着小秋千,孩子在快乐地荡秋千。不远处的凉亭里,年近七旬的陈雪花老人看到村里的驻村第一书记张蝾,挥手叫道:“小张,过来坐!”

“陈大娘,最近身体还好吗?”张蝾坐在老人身边,熟络地聊起天来。这是她从樟树市城管局选派来驻村的第二十个月。对这个年轻的第一书记,村民们的称呼已经从“张书记”变成了更亲切的“小张”。说起如今的村子,老人竖起大拇指点赞:“居住条件越来越好!”

回想刚来时,张蝾为了尽快了解村里的情况,每天入户走访,群众白天不在家,她就晚上再去,一次说不清楚,就多去几次。走访中,了解到村民们普遍希望改善村里的环境,张蝾顺势而为,和驻村工作队员一起帮村子争取到了新农村改造项目。

根据规划,为了提升村容村貌,陈雪花家早已不住人的破旧土坯房需要拆掉。老人念旧,知道要拆自己的老房子,每次看到张蝾和村干部来,都把大门关得严严实实。

张蝾理解老人的心情,但是土坯房既不安全也不美观,她有了新想法。

“土坯房有安全隐患,不能放任不管。考虑到老人的需求,我们可以在原址上重新翻修,既提高房子的使用价值,又美化了乡村。”张蝾说。

陈大娘一时想不通,张蝾也不着急,常带着队员去老人家,陪她聊天,帮她干活。

为了让陈大娘更直观地感受新农村改造后将会发生的变化,张蝾还带着她到改造过的村子参观。

看到整齐划一的房子,宽敞开阔的道路,方便实用的健身器材和热闹欢乐的休闲广场,老人问:“我们村也能改得这样好吗?”

张蝾笑着说:“咱们村改造完,还要更好!”

老人笑了。

在张蝾眼里,驻村工作最需要的是耐心和细心。她组织驻村工作队员为有需求的老人们体检、理发;帮助脱贫户拓展稳定增收渠道,实现家门口就业;空闲时为村里的留守儿童辅导作业;春耕时节,她带领工作队与村委干部一起,帮助种植户移栽早稻秧苗、在田间地头除草施肥……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国两会上,乡村振兴也是频频提及的热词。张蝾和队员们同大家一起坐在村委的会议室里,商讨着今年村子重点发展什么产业。

张蝾说:“兰师傅家的手工油面做得不错,规模可以再扩一扩,带着村民一起干。”

“张书记和工作队来了以后,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他们虽然是外地人,却一心一意帮我们村找方法、找路子,我们都很感激。”村党支部书记兰洪佐说。

“看到村子越变越好,我们很有成就感。”张蝾说,“要实现乡村振兴,这才只是第一步,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记者杨颜菲)

原标题:在乡村振兴一线与乡亲们一起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