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中山西路343号。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华北军区烈士陵园40多年来,一直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热情关怀。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颁布以来,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对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极为重视。







新型的纪念建筑——烈士纪念堂,坐落在园内向北最深处,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堂内中厅为“晋察冀革命纪念馆”,陈列着革命历史照片和革命文物。堂内东侧是烈士骨灰安放室,现安放着600余位革命先辈的骨灰;西侧是烈士遗像室。纪念堂前面的广场绿草茵茵,苍松浓郁。广场东西两侧分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牺牲的宁都起义的领导者、原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和红五军团副总指挥赵博生烈士纪念碑亭。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于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又被国家教委等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铭碑堂前广场上矗立着3组大型铜塑像。东边一组是两名手握钢枪、准备拼搏的八路军战士,象征着我军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英雄气魄;西边一组是两名男女民兵警戒着埋雷的勃勃英姿。这两组塑像体现了当时华北战场上的兵民两支主要武装力量。中央的主雕像由3名全副武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组成,战士高举“八一”军旗,目视前方,象征着我军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最后战胜敌人夺取胜利的光辉历程。像座两侧是“参军”、“支前”两幅汉白玉浮雕。
中间南北走向的主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陵园大门、悼念广场、铭碑堂、烈士墓群、烈士纪念堂等纪念建筑。烈士陵园大门由花岗石和青石砌成,门壁上镌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烈士陵园”15个贴金大字,门壁连接着东西两座不锈钢门构成这座宏伟的纪念建筑。高大雄伟的纪念碑镌刻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的题词,坐落在可容纳万人的悼念广场中央。广场东侧为革命文物厅,西侧为影视厅。


















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位于石家庄市华北烈士陵园的最北面。

沿着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中轴线,一直向北,就到了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拾阶而上,入口处,肃穆、厚重的太行山脉的浮雕墙上“红色太行,永恒的见证;英雄河北,不朽的历史”几个红色大字醒目耀眼。1919至1949年间,河北军民不畏–、英勇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创造了伟大业绩,河北军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历史贡献永垂史册

纪念馆经过一年多的陈列布展,全方位展示了这段历史,填补了我省同类展览的空白。“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帷幕,河北大地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河北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故乡,是中共党组织建立最早的省份之一,是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北方运动的中心区域。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三大主力到达河北,创建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模范抗日根据地,河北军民英勇抗敌,付出了巨大牺牲。解放战争时期,河北是重要的战场。1948年5月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河北成为中国革命和全国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河北党组织发动群众踊跃参军支前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纪念馆的陈列布展历时一年多。共展出图片435幅,展品227件,雕塑创作10组,油画创作3幅,媒体播放系统10个历史图片、珍贵文物、雕塑、声光电,多种表现形式,可以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历史。












白求恩墓,位于石家庄市中山路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西侧。

花岗石墓基,白求恩墓顶为半圆型,白求恩墓前有汉白玉墓碑,上刻“白求恩大夫之墓”,两侧长廊有白求恩革命活动照片。白求恩墓前广场有白求恩全身塑像。

诺尔曼·白求恩(HenryNormanBethune,1890-1939年)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世界著名胸外科专家,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受加拿大和美国0的派遣,于1938年3-4月到达延安,不久又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提任军区卫生顾问,1939年冬在抗日前线涞源摩天岭抢救伤员时,手指感染中毒医治无效,于同年11月12日晨逝世于唐县黄石口村,17日安葬于唐县县城南关晋察冀烈士陵园,1953年迁葬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柯棣华墓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1982年7月23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柯棣华(1910年一1942年)是印度医生,1935年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曾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边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1942年7月7日,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12月9日晨因癫痫在河北省唐县葛公村病故,时年32岁。为了纪念这位印度友人,当地军民将柯棣华的灵枢安葬在唐县南关的晋察冀烈士陵园内。

195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柯棣华与白求恩的灵枢迁入石家庄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并列安葬于喷水池西侧。1970年6月,又将柯棣华墓迁至喷水池东侧,与白求恩墓相对应。1971年,在墓地两侧修建起画廊展示照片。1979年11月,在墓前广场中央树立起高2.7米的柯棣华全身雕像。1982年9月,为了纪念柯棣华逝世40周年,又用花岗岩替换了墓基四周的混凝土栏杆,同时加长了两侧画廊。

新建的柯棣华墓,下有七级台阶的混凝土墓基,其墓座东朝西,顶圆下方,由花岗岩砌成。墓座上刻有柯棣华生平简历,墓前的汉白玉墓碑上刻镶金字“柯棣华大夫之墓”。墓碑右侧建有爱德华纪念碑,左侧建有巴苏华纪念碑。墓后建有琉璃瓦盖脊的石影壁。
这里记载着华北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在这里,我们面对的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共和国的昨天。
延伸阅读:
·第二批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