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无人区,打造“海上战神”

我国西北某试验场,寒气逼人,刺骨冷风钻进科研人员的作训服。

宽阔的场地上,远远望去,一抹黄褐色焰火过后,传来一阵短促的轰鸣声。

这是某新型舰炮原理样机在进行长连射试验时的景象。测试台旁,海军研究院某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志明及其团队成员在操作设备、计算测试结果。

“我们成功了!”试验数据出来后,团队成员一起欢呼。邱志明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欣慰的神情。

这款新型舰炮,前身是被誉为“万发炮”的明星产品,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舰艇末端防御系统,也是邱志明团队的重要科研成果。

3月31日,回忆起这次试验,邱志明对记者说:“近十年,我军科研实力取得了长足进步,海军科技事业更是日新月异。但我们还处于将强未强的关键阶段,仍有不少未知领域和无人区急需探索。”

记者了解到,2017年以来,邱志明团队瞄准强军目标和未来海上智能化战争需求,将颠覆性技术转化为实战应用,不断推进创新成果向战斗力全速转化。

“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舰炮,被称为“海上战神”。而提升“海上战神”的战斗力,是邱志明团队的主要科研目标。

在研制前述某新型舰炮之初,邱志明团队在国内首次提出某新质武器装备概念,希望通过原理创新,使大幅提升末端防御能力成为可能。

然而,此设想一经提出,便引来无数质疑声——“硬件能力到极限了,怎么突破”“舰炮的尺寸、重量和惯量肯定要增加很多,进而影响自动机速度”……

面对质疑,邱志明带领团队成员展开多方调研、深度论证,并将调研及论证结果逐级汇报,不断对武器概念和技术细节进行完善。

在上级支持下,这支团队攻克多项关键技术、创新多项工艺,成功研制出用于最终试验的原理样机。

试验场上,该新型舰炮的射击速度等多项关键指标大幅超越世界先进水平,标志着部分技术取得了实质性突破进展,为武器装备作战能力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仅要打得快,还得能打得远。

在一次基层部队调研中,邱志明团队成员了解到,某反潜武器在远程打击中存在信息支撑不足的问题,现有手段难以解决,但部队需求迫切。

部队急,科研人员更急。

调研结束后,邱志明团队立即组织科研人员进行技术研讨,最终提出通过采用某新型探测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当时国内外还没有成功开展相关研究的先例。

“这是提升一线战斗力的关键问题,要敢于打破传统观念,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邱志明给团队成员鼓劲。

此后,仅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就拿出了可行的方案。相关测试结果显示,该团队试制的样机大幅提升了远程反潜武器的作战效能。

“为新型武器上战场铺平道路”

军事科研路上充满艰辛,虽然看不见敌人,却时刻都在进行着战斗。

某新型武器具有快速攻击、范围杀伤、持续作战能力强等优势,是保护舰艇安全的“金钟罩”“铁布衫”。

然而,作为新型武器,它能否融合现有舰艇作战系统并与常规武器协同配合?这道难题摆在了邱志明团队成员面前。

“想在战场取得优势,就要提升作战力量,我们科研人员要为新型武器上战场铺平道路。这款武器必须跨过上舰试验这道坎儿。”邱志明斩钉截铁地说。

为探索武器上舰的战斗力快速生成路径,邱志明团队成员瞄准该武器在未来重要主战舰艇的舰载应用展开攻关。

此后5年多,邱志明团队成员奔赴国内数个试验场,行程数万公里,接连突破了一大批关键技术,为武器系统集成、装舰优化、作战运用等问题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

为了准确掌握该武器对舰载设备的影响情况,邱志明团队选择把测试场建在满足特定试验环境要求的戈壁滩上。

8月的正午,戈壁滩上,试验车内温度超过50摄氏度,测试人员一边挥汗如雨、一边记录数据,一干就是四五个小时。

经过连续45天的测试,邱志明团队获取了百余套设备的测试数据,为解决该武器装舰适应性问题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之后,就到了上舰应用检验的重要时刻。

整个上舰应用检验耗时200多天,其间,团队成员都要在海上“漂”着。他们克服晕船、海上连续作业造成的精神压力,测试发射上万次,圆满地完成了该武器上舰应用检验工作。

好不好用,官兵说了算。

在实际操作使用该武器后,一位曾完成多次重大军事任务的功勋舰艇指挥员为邱志明团队点赞,“有了你们打造的高新武器,前线官兵上阵更有底气”。

“搞科研不能靠单枪匹马”

“三、二、一,发射!”“目标被击落!”当最后一项动态打靶试验完成,试验团队中传来一阵欢呼。

某年隆冬时节,由邱志明团队成员组成的某新型武器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牵头组织23家单位深入我国西部某试验靶场,联合开展陆上试验。

时值腊月,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项目组成员即便身穿两件棉服、脚踏棉靴,仍然冻得瑟瑟发抖。

最糟糕的是,严寒导致试验设备出现故障,敏感元器件在低温环境下失效,供水供电等管路脆化破裂,蓄电池电量急剧下降,车辆、油机等无法被启动……一系列始料未及的问题集中出现,任务才刚刚开始,似乎已经走向失败。

紧要关头,项目组年轻成员突发奇想,提出给无人机贴“暖宝宝”、烧牛粪为油机预热……几番努力下终于扭转困境。

在200多个日夜里,项目组成员获取了上千组试验数据,攻克了10余项技术难题,保质保量如期完成了全部试验,为武器改进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这些年,从千里戈壁荒滩到万顷浩渺汪洋,都有邱志明团队成员的足迹。与此同时,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0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9项等荣誉纷至沓来。

“搞科研不能靠单枪匹马,要靠群策群力。”谈及取得如此多成果的原因,邱志明表示,作为团队的领军人,他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团队里每个人的积极性。

如今,邱志明工作起来仍然像20岁小伙子一样,干劲十足。好几次从外地出差回北京,飞机延误到凌晨4点,到办公室已经是5点多,可他稍作休息,早上7点半就走进了实验室。

有了邱志明的垂范,团队成员更是铆足劲儿向前冲。团队中有的成员常年在外出差,工作环境异常艰苦,却从没有抱怨过一个字;有的团队成员每天晚上11点离开办公室,凌晨5点便起床学习专业知识;科研攻关中,有人双肺发炎咳血,有人高烧多日不退,但是他们仍然坚守在科研一线……

“搞科研就像跑接力赛,要把接力棒稳稳地交到年轻人手上,让他们站在我的肩膀上继续前进。”这是邱志明常挂在嘴边的话。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这些年,邱志明每完成一项科研工作,都会把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和梳理,并与团队里的年轻人进行讨论与分析,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在这支团队里搞科研,你不用为其他事操心,唯一要操心的是工作能不能干好以及如何才能干到最好。”邱志明团队成员对记者说。(记者张强 通讯员李烨 周怀平)

原标题:挺进无人区,打造“海上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