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n
日常生活是唐诗表现的主要内容。何谓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天然成为人的自我世界内容的重复性生活,即“生活的平均状态”。唐代历史上,文人受到诸多重大事件的影响,如初唐人经历的隋唐易代,盛唐人遭逢的安史之乱,中唐人参与的平藩安邦,晚唐人面对的党争和内乱。关于这些事件的诗歌创作,不妨看作文学上的“大叙事”,这些大叙事成为唐代文学史、诗歌史的坐标,划分出文脉演进的阶段性。
\n\n
然而诗人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的自然人,有自然人的日用之道、日常生活。面对事件,他们以“大叙事”的态度和笔法创作作品;回归生活的日常状态后,他们更多的是记录和抒发日常的状况和体悟。这类写作,不妨看作文学的“小叙事”。尽管“生活的平均状态”有时并不那么“平均”,“大叙事”与“小叙事”在某种情况下也难以绝对区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日常生活书写与事件性书写大致区分开来。
\n\n
一般来说,读书写作、山中静居、送往迎来、过门访客、莳花植木、灌水锄田、渔猎放犊、采莲洗茧、烹茶煎药、饮食酌酒、登高闲步、疗病养疴、庆生悼亡以及与应时节俗有关的活动等,皆可以看作日常生活内容,唐代诗人在这片天地中创作了很多传诵千古的佳构。试读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司空曙的《田家》:
\n\n
\n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n\n
田家喜雨足,邻老相招携。泉溢沟塍坏,麦高桑柘低。呼儿催放犊,宿客待烹鸡。搔首蓬门下,如将轩冕齐。
\n
\n\n
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是,诗人将视点回归到社会的底层,落眼于生活的最基本层面,字里行间洋溢着乡村田家的气息。语言朴素到极致,生动表现出主客、邻里间的亲近相惬,这是人与人之间的淳朴交往,是乡村自然环境中形成的风尚。在这里,社会隔离消失了,故人似亲朋,蓬门如轩冕。这样的日常生活的诗性表现,具有浓烈的亲和感、深度的感染力。
\n\n
乡村田园中的日常生活场景,王维笔下写得最为真切。如“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积雨辋川庄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又如《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摩诘以后的诗人诗作中这类描写时时可见,如祖咏《田家即事》“攀条憩林麓,引水开泉源”;崔颢《结定襄郡狱效陶体》“里巷鸣春鸠,田园引流水”。又如崔道融《田上》:“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司空图《独坐》:“幽径入桑麻,坞西逢一家。编篱薪带茧,补屋草和花。”乡村的日常生活在唐代诗人笔下显得相当纯净,一派泥土气息,一种家常语调,诗意流淌在卵石洗净的清溪,并不耀眼却充满生机。
\n\n
需要注意的是,唐代表现日常生活的诗歌作品提供给后人的,绝不仅仅是一种朴素的诗意,还有人情物理的启迪。即以唐人大量表现乡村田园生活的作品来说,虽然本身诗中有画,具有审美意义,但其价值不止于此。深入一层来看,他们用淳朴的诗境与混沌的社会现实相形比照,同时将时间长河中短暂的人生置于永恒的天地自然之中,使乡野、田园都具有了特定的空间意义,是身心的安顿处,是精神的庇护所。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唐代诗人何以倾力于乡村、田园题材的写作,何以在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归去”情结。
\n\n
唐人常常将身体本身作为表现对象,白居易《浩歌行》云:“既无长绳系白日,又无大药驻朱颜。朱颜日渐不如故,青史功名在何处。欲留年少待富贵,富贵不来年少去。”这是从时间维度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张籍《卧疾》云:“身病多思虑,亦读神农经。空堂留灯烛,四壁青荧荧。羁旅随人欢,贫贱还自轻。今来问良医,乃知病所生。僮仆各忧愁,杵臼无停声。见我形憔悴,劝药语丁宁。春雨枕席冷,窗前新禽鸣。开门起无力,遥爱鸡犬行。服药察耳目,渐如醉者醒。顾非达性命,犹为忧患生。”这里,将时间感转变为卧疾在室的空间感,“身病多思虑”“渐如醉者醒”,已经进入关于人生、生命的哲学思考了。戴叔伦《卧病》更有“病多知药性,客久见人心”的感悟,将张籍“犹为忧患生”的内蕴道出,揭出真实的世道人情。
\n\n
观照日常生活之种种,必涉咏物创作,而唐诗中咏物取意多在寄托情感。“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这是对咏物诗的最好诠释了。唐人眼中往往“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物有物性,恰可作为托物寓怀、抒发感慨的凭借。“远山芳草外,流水落花中”,其字面义简单明了,而内涵意味颇可思量。“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诗人敏感于自然景物的动态变化,进行生动凝练的涵括,成为对晚唐历史事变即将发生的哲理性预言。再看一些关涉水的诗句,如杜淹《寄赠齐公》:“结交澹如水,履道直如弦。”骆宾王《咏水》:“终当挹上善,属意澹交人。”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前两句关涉人格取向,后两句写自然界现象,有与无、新与旧的比照中暗喻某种自然规律,在一定意义上,这也是人生的、历史的规律。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