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宋解韵:诗眼看南宋,乡土韵味长

宋,离我们已约千年。当谈论宋韵的时候,我们该谈论什么?

\n\n

首先会想起的,是张择端的那一片热闹街市,是柳永的那一段杨柳岸,是汝窑的那一抹天青色,还是文士雅集的那一份花前月下?

\n\n

也许都是。

\n\n

但如果我们意识到宋代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那么其广大乡村的习惯性被忽视,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尤其是乡村的日常生活,那些支撑着内忧外患的国家的农人们,他们的衣食住行在传统的官方记录中,常常是缺席的。

\n\n

借助陆游和其他诗人,我们得以稍稍走近当年的山阴、会稽,走近那里的茅屋炊烟、竹林稻花。

\n\n

原来,真实的南宋还有着如此隐藏的诗意、精细的匠心和延绵千年的烟火气。即便我们捕捉的只是吉光片羽,却也韵味悠长。

\n\n

乡间处处有诗意

\n\n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大概是陆游最广为传播的名句之一,《游山西村》也被选入中学课本,陆游写下此诗的地点便是在今天浙江绍兴的越城区东浦街道。

\n\n

陆游是中国历代诗人中保存诗作最多的一位,其中大部分都是描绘乡村生活的。

\n\n

这也是为什么想寻找一个足以呈现南宋乡村生活的范本时,首先想到了陆游,想到了他作为诗人不经意间留下的庞大素材库。

\n\n\n\n

我们的这次访问,首先来到这处被陆游命名为“三山别业”的所在。

\n\n

所谓“三山”,是当地的三座小山,或许称为小丘更为合适,高不过二三十米,周边不过数百米。山虽然小,历经千年,却也依然郁郁葱葱,只有稍远处的公路,提醒着我们年轮的变换。

\n\n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陆游还在镇江府通判的任上,就开始在这一带寻觅新居的营造点。想必,他对此处的风景情有独钟。那么,遥望南宋,当陆游归来时,此地的乡村究竟是何种模样呢?

\n\n

我们的乡村印象多来自绘画或诗歌。比如陆游的这首《村居》:“舍后盘高冈,舍前面平野。防盗枳作藩,蔽雨筱代瓦。数家相依倚,百事容乞假。薄暮耕樵归,共话衡门下。”

\n\n

不独陆游,在宋朝,许多诗人对乡村生活有着特别的关切,乃至构成了一个田园诗人群。

\n\n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是杨万里的暮春。“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这是范成大的初夏。

\n\n\n\n

让我们格外留意的,是此起彼伏、频繁出现的篱。它也出现在陆游的诗句里,例如:“梅花一树映疏竹,茅屋三间围短篱。”

\n\n

在篱的掩映下,乡村仿佛被彩笔渲染出了那柳暗花明的韵味。陆游的房前屋后,有花圃,有药圃,更有蔬圃,以篱相合,构成了一片典型的日常生活区域。

\n\n

我们踏入重修的“陆游故里”,颇感意外之喜,这里已经被整修成了一个漂亮的公园。园内有多处取自陆游诗意的景观,如西村幽径、南园小阁、陆游庭院、西崦村景,当然,也有参差不齐的围篱。如果是陆游的粉丝,大可以按诗索骥一番。

\n\n

陆游故里的准确原址已经不可考,但推测,现在这个位置大致不差。只是那错落有致的亭阁,婀娜多姿的植物,估计要比陆游当时的乡间绚丽多了。

\n\n

屋前依然有山,门外依然有篱。透过高高低低围绕着的篱,望着那三座小山,仿佛能看到诗人寄托其中的对乡村的一种理想。

\n\n

精耕细作稻香浓

\n\n

江南稻熟,天下富足。难怪在陆游的乡村世界里稻香四溢。

\n\n

根据南宋《嘉泰会稽志》的记载,山阴、会稽两县“产稻之美者”总共有五十六个品种,有早稻、晚稻和糯稻等,可见当时稻作之发达。“白稻雨中熟,黄鸦桑下鸣”,这是早稻;“风林脱叶山容瘦,霜稻登场野色宽”,这是晚稻。

\n\n

陆游多次描绘到了插秧的场景。“绵地千里间,四月秧尽插”,从中可见当时农田的繁忙。南宋诗人翁卷写过一首《乡村四月》,恰可和陆游的诗作呼应:“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n\n

精耕的态度,在陆游诗中也有记载,“老翁七十犹强健,没膝春泥夜叱牛”。当然,随着机械化的推进,今天的耕种者,效率早已经不是陆游那时可以比拟的了。

\n\n

现在,从陆游故里往南,跨过胜利西路,即是鉴湖。在东西两湖诸多地段,仍随处可觅一二百米宽的湖面。鉴湖东湖遗存下的白塔洋等湖面,最宽处达四五百米。多个成片相连的开放式公园绿地和附近大片的稻田,不禁让我们遥想当年盛景。

\n\n

两宋前后三百年的时间,当地人口增加了一倍多。正是农人们辛勤劳作生产的水稻和豆麦桑麻,一起支撑了南宋的经济基础。

\n\n

绵延千年烟火气

\n\n

当地人告诉我们,从“陆游故里”出发,沿环湖步行道而行,可以看到鉴湖沿岸最为漂亮的一段风景。

\n\n

我们也好奇地按照这条路线行走。果然,湖水清澈,微波不兴,时有古桥和高阁点缀其中。更重要的是,这一带保留的大片农田,成为绝佳的背景。

\n\n

作为士子与农人的双重身份,陆游极为难得地为我们保留了一份南宋乡村生活的写照。

\n\n

当时的道路显然要天然得多,诗中经常出现的是“草径”“微径”。我们也可以由此设想南宋乡间不时被芳草侵袭的细小泥路。

\n\n

乡间集市是陆游游历中关注的重点。他经常提到的那些村落,无论是“陈让堰小市”,还是梅市、柯桥、兰亭、平水等那些规模明显较大的村落,差不多都有市集。他兴致勃勃地记录集市上的人们,有卖红果的山童、卖樵柴的山客、卖冷粉的小担、卖鱼的渔夫……

\n\n

当时乡间,商品经济的发达使得生活更加便利,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南宋,基层社会的文化水准逐步提高。根据推算,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达到了当地成年男子的3%。

\n\n

当然,那时要中榜可能性极小,但是备考过程提高了识字率,阅读儒家书籍还提升了文化水平。即使是乡间,各种学馆私塾也应运而生。

\n\n

“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看人。”陆游闲居之余,就客串过乡村教师。有一次,他遇到一位好学的父老,“甚爱问孝书,请学公勿拒”。陆游也“我亦为欣然,开卷发端绪,讲说虽浅近,于子或有补”。

\n\n

我们沿湖而行,一直走到当年陆游因为仰慕黄庭坚而建的快阁。清人在乾隆年间重修之,作为纪念陆游的建筑。现在的快阁,则是2012年建成的,有匾额题为“此处天教著放翁”。它从原旧址西移了约3公里,位于鉴湖最宽阔处,登之,则可看短楫轻舟,可听农歌渔唱。

\n\n

时代的叠痕折射在这座小小的阁楼上,就像钱钟书评述陆游时说的那样:“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如果要寻觅宋韵,这里该是一段华彩的音符吧。(记者竺大文 郑文 苗丽娜 孙良)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