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 砥砺前行——观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有感

3月14日,我得到一张大型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的演出门票。作为土生土长的赣南人,虽然遗憾没有在家乡看到这么优秀的舞台剧,却很荣幸在第一次来京不久后,就有机会去国家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中央歌剧院观看这部戏,内心充满了激动。

《一个人的长征》根据罗宏于2014年出版的小说《骡子与金子》改编,由江西省赣州市委宣传部、赣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联合出品,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创演,盛和煜担任编剧,张曼君执导,徐志远、修岩等主创联袂打造,演出时长逾两个小时。主要讲述了中央红军长征时期,赣南地区一位名叫“骡子”的青年马夫,被苏区中央银行马队雇用,为红军运输“铁皮盒子”换取工钱。湘江战役中,他自己家的黑骡子被炸弹炸死,黑骡子所驮的盒子掉到了地上,当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大量的金条呈现在他的眼中。面对诱惑,可他还是为红军战士的英勇而感动,以最朴素最执拗的人性支撑,坚守承诺不贪一分,在红军战士拼死掩护下,携带金条孤身突围,毅然踏上了追赶红军部队的艰险路程,并把全部金条安全送交红军。

作品通过“湘江突围”“骡子回家”“马夫救美”“黎平篝火”“遵义遇险”“泸定行乞”“草地红星”等7个篇章,生动呈现了青年马夫“骡子”这个有血有肉,具有一根筋、认死理、讲信誉、守承诺这一个性鲜明的小人物,以一个农民最简单、最质朴的信义坚守了赣南客家“草根人物”的高贵人格,生动彰显出赣南人民“跟党走”的深刻内涵,对长征作为革命思想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进行了一次新的艺术元素的深度表达。这条艰难的运输之路,背后是被热血点燃的万千革命群众,在艰难跋涉和苦苦追寻中,用生命践行理想信仰,进而实现了从“一个人”到“千万个”群像转化的精神升华。

除了主角“骡子”,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刚正不阿的邱排长、心直口快的花姑、秀外慧中的古玉洁、见钱眼开的王火彪等。譬如邱排长是有着革命性、纪律性的军人;古玉洁是信仰共产主义的国民党官员之女,向往革命,得到机会就要投奔红军,带有年轻人的率真和浓厚的知识分子气息,《一个人的长征》的群像刻画有着深刻的思想意蕴,尤其是剧中很多片段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邱排长和“骡子”途中所遭遇的各种艰难险阻。整部剧给我触动最深的就是邱排长执行保护“骡子”的任务,但一开始邱排长对“骡子”是否有足够自觉践行诺言持有怀疑态度,于是对“骡子”一言不合就要开打,但到穿越草地时,他却省出自己的粮食给“骡子”吃,最终让“骡子”大步走向自己还“够不着”的“胜利”。

《三国演义》里有一句很知名的话,“但有使命,万死不辞”。使命感就是活着要干成这件事,革命者的使命感就是将生命奉献给革命事业。一开始,“骡子”只想娶花姑,经过邱排长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骡子”感受到邱排长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最后戴上了红军的帽子,思想觉悟有了明确的提高。但这种提高不是偶然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就好比鸡蛋在合适的温度下能孵出小鸡,如果是块石头,再合适的温度也不能孵出小鸡。在与邱排长接触中,特别是他的牺牲带来的强烈触动,使“骡子”充分感受到邱排长坚定的革命精神,因而对革命事业的认知更加清晰,最终产生“一辈子跟着共产党”的决心。

《一个人的长征》让我重温了那段极为坎坷的革命岁月,让我更加自觉地感受到:没有革命先烈的舍身为国,就没有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没有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战,就没有我们现在和平的环境;没有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就没有我们现在富强的国家。为了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一代又一代革命先烈舍生取义,接续奋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震天撼地的人生壮歌和革命史诗,唤起了我对英烈的无限追思,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年轻人,成长在“学习强国”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平台,我更没有理由忘记那些从赣南这块热土上涌现的革命先烈。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今后工作学习的日子里,我将常怀感恩之心、恪守服务职责、凝聚奋进之力,初心如磐,砥砺前行,始终牢记“逢一必争,逢冠必夺”拼搏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充分发挥专业所长,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原标题:初心如磐 砥砺前行——观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