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名家讲”之《清诗三百首》(二)

清诗在初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理论家和作品。诗歌理论家,则有钱谦益、黄宗羲、王夫之诸人,他们在学古上反对墨守唐人,或倡宋诗,提出许多宝贵的创作意见,都对清代诗风的转变,作出了积极贡献。爱国的遗民诗人,数以百计,其作品又有不同的风格特色,如顾炎武诗质实浑厚,嗣响杜甫,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见长的是一种;钱秉镫、吴嘉纪同样学杜,却以白描真挚取胜的又是一种;屈大均兼学李、杜,奇想驰骋,富有浪漫精神的又是一种。艺术风格各异,而反映现实,各具真面目,突出爱国主义精神则一。顾、钱、吴雄视江南,屈高步岭南,代表了不同地区的文学风格。而向来称为开国宗匠的钱谦益、吴伟业,虽因为降臣而削减声价,但对清初诗坛的影响,却大于遗民诗人。钱谦益在降清后又反清,大量作品,激越苍凉,复明意志颇为强烈。吴伟业创造“梅村体”,五言、七言古近体诗,也是名篇络绎,号称一代诗史。钱谦益以两朝元老、诗坛领袖的资格,对清初重要诗人,如吴伟业、屈大均、宋琬、施闰章、王士禛都有影响,论定过他们的诗,并给他们的诗集都写了序。特别是对王士禛,有“代兴”的期许。王士禛继钱谦益而起,逐步成为康熙时期诗坛的领袖。清代诗歌,没有初期这一风气的转变,以后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没有初期作家的巨大成就,要取得超越元明的地位也是说不上的。清初诗风一经转变,于是“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接着,就呈现出众星争辉的形势。

\n\n

王士禛主盟诗坛的时期,已是康熙盛世。清政府对待文人是软硬兼施。王士禛诗的雍容揄扬,适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所以被清帝看中,无形中戴上了“桂冠”。王士禛和与之齐名的朱彝尊,号称“南朱北王”。两家稍稍恢复了明“七子”的路子,但已不那样死仿呆学。康熙以后,经过乾隆、嘉庆,到道光前期,这一段漫长的时间,清王朝由表面繁荣,逐步走向下坡路。诗坛上出现了不少流派与作家,前后相继,相互影响,艺术上争奇斗巧,而思想性比较平常。清初诗歌的战斗锋芒,早已无存,正如龚自珍所说:“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仅有的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也往往是陈陈相因的内容,而且不触及清王朝统治的根本。就风格流派说,倒是颇不寂寞,有王士禛为首的神韵派,沈德潜为首的格调派,袁枚为首的性灵派,翁方纲为首的肌理派等。以地域为区分的诗派,则朱彝尊、厉鹗为首的浙派独占上风。浙派中又以朱彝尊、钱载、王又曾、钱仪吉等为代表的秀水派最为显著。不立宗派的,如胡天游、黎简、黄景仁、宋湘诸家。宋湘、黎简同是广东诗人,而风格不同,黎简镵刻奇秀,宋湘朴素拗折,与江浙诗人对树坛坫。而黎简又深服钱载,浙江的钱仪吉、姚燮又倾倒黎简。宋湘的诗歌主张,和袁枚的性灵说相近,而自己的诗篇戛戛独造,却又近于钱载,与袁枚趋向不同。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号称“乾隆三大家”。袁枚、赵翼主张相同,诗的风格大致也相同,而赵翼更多以文为诗的习气。蒋诗沉雄,不同于袁、赵,而影响不如袁枚之大。四川的张问陶,是继袁枚而起的性灵派中坚,有刚劲之骨而少滑易之习。常熟孙原湘,是袁枚的弟子,直接继承他的诗派。舒位,是北方诗人受袁枚影响最深的人,但又独树一帜。舒位的姨甥王昙,秀水人却不为秀水派诗,近体格调近袁,古体奇诡,似通天神狐而骨格凡近。法式善以孙、王、舒三人并称为“三君”。与王士禛同时的陈文述,涂泽秾艳,品概愈卑,清诗至此,已到了病入膏肓的境地,必须有人来给以针砭了。

\n\n

跟袁枚同时,桐城派古文家又是诗人的姚鼐,便是与袁枚派对立的一面旗帜。他上承同乡前辈刘大櫆的绪论,走王士禛的一路,崇尚唐诗,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明“七子”;又继承了伯父姚范的绪论,大力提倡宋人黄庭坚,谓可以洗涤俗诗的肠胃,唐宋结合,形成桐城的诗派。同乡弟子方东树等宣扬其说,桐城派古文家梅曾亮、朱琦、鲁一同继承姚鼐的创作衣钵,力尊杜、韩和北宋的家数。鲁一同的师辈潘德舆著《养一斋诗话》,极力排斥袁枚诗派,与桐城派桴鼓相应。道光年间著名的宋诗运动先行者祁嶲藻、程恩泽都和桐城派人有交游关系,多少受其理论上的影响。晚清的“同光体”诗人,同样离不开桐城派的影响。他们不约而同地志在力挽狂澜,追求新途径的开辟。可是,他们都是在学古的领域内标新,真正能召唤风雷,打破万马齐喑局面的,不得不推龚自珍。龚诗不仅表达了启蒙思想的进步内容,而且在艺术形式上鲜明地表现了独创性,桀骜不驯,大歌大哭,犹如彗星划破夜空,狂风漫卷大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它不是汉魏六朝诗,不是唐宋诗,而是真正具有独特面目的清诗。

\n\n

龚自珍逝于鸦片战争爆发的次年。鸦片战争的警钟,敲醒了中国睡狮的迷梦。中国社会开始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的斗争目标,也成为中国诗歌的写作主题,与鸦片战争以前划分了一个时代。

\n\n

关于鸦片战争的诗歌,不是一种流派,作者是分属于各种不同流派的诗人。艺术成就卓越的,首推前面已提及的姚燮、鲁一同、朱琦,加上贝青乔等四家。其余如张维屏等也写过一些著名篇章,但艺术上仍沿袭乾隆、嘉庆诗坛的余波。鸦片战争题材的诗歌注入了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它的爱国主义特色,和此前主要表现国内民族矛盾的旧时代爱国主义作品有所不同,从而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清诗不同于前代,成为后期清诗的先驱。

\n\n

(本文节选自“诗词名家讲”系列之《明诗三百首》“前言”,该书由叶嘉莹主编、钱仲联等选注 。)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