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名家讲”之《明诗三百首》(一)

纵观明代诗史,诗杰迭出,流派踵兴,各有其面貌,各有其精神,各有其艺术上的戛戛独造。特别是这个时代的诗人探索诗美的执着精神和贴近生活的现实题材,足以陵宋跞元而驾清,更不是“复古”“模拟”一类的贬语所能抹煞得了的。明代的王世贞、顾起纶对高启的声调才情和李何的气象弘阔,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王世贞曰:“迨于明兴,虞氏多助,大约立赤帜者二家而已。才情之美,无过季迪;声气之雄,次及伯温(刘基)。”顾起纶曰:“高侍郎季迪,始变元季之体,首倡明初之音,发端沉郁,入趣幽远,得风人激刺微旨。”甚而说:“元和以还,千百年之中,仅见高侍郎一家,何其寥寥也!”至于对李何的评论,更是赞誉,王世贞说:“何仲默(景明)如朝霞点水,芙蕖试风;又如西施王嫱,毋论才艺,却扇一顾,粉黛无色。顾起纶曰:“李献吉、何仲默二学宪,气象弘阔,词彩精确,力挽颓风,复臻古雅,遴材两汉,嗣响三唐。如航琛越海,辇赆逾峤,琳阙珠房,辉灿朗映,各成一家之言。”这是明代诗论家对明诗主要作者的评价,或者有偏爱之嫌,那么清代的一些诗论家对明诗采取什么态度呢?

\n\n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三说:

\n\n

明诗不可以轻心抑之也。明开基诗,吾深畏一人焉,曰刘诚意(基);明遗民诗,吾深畏一人焉,曰顾亭林(炎武)。诚意之诗苍深,亭林之诗坚实,皆非以诗为诗者,而其诗境直黄河、太华之高阔也。首尾两家,谁与抗手?抑明诗者,盍亦较其所作乎?

\n\n

此就明诗之首尾两家而言,而且是对“抑明诗”者的批评,足以立其说而不足概明诗之全。

\n\n

陈田《明诗纪事·丁签》云:

\n\n

明中叶有李何,犹唐有李杜,宋有苏黄。空同(李梦阳)诗如巨灵赑屃,凿石开山;大复(何景明)诗如美女婵娟,倾城绝代,皆一代作者也。

\n\n

此就被诋毁为“牵率模拟剽贼于声句字之间”(钱谦益《列朝诗集·丙集》)的李何而作的评论,尚非就有明一代之诗作出的公允评价。

\n\n

吴仰贤《小匏庵诗话》卷一说:

\n\n

夫聚一代之才,成一代之诗,体制何所不备,乃加以一字之贬,尽行抹煞,讵为定评?

\n\n

此就沈德潜在《明诗别裁集序》所提出的“宋诗近腐,元诗近纤,明诗其复古也”的论断而提出的反批评。着眼点已非个别杰出的诗人,而是“一代之才”“一代之诗”。这是“扬明诗”者的议论,然多是站在被动挨打的地位,进行防卫式的反批评,故其声不洪,气不充,不足撞击人们的心扉,引起强烈的共鸣。而“抑明诗”者的议论,却声洪而气昂,位高而言重,明之诗人,亦多妄自菲薄,以为明诗无可传者,如卓人月云:“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见陈鸿绪《寒夜录》引文)屠隆亦说:“至我明之诗,则不患其不雅,而患其太袭;不患其无辞采,而患其鲜自得也。夫鲜自得,则不至也。”(《鸿苞论诗文》)袁宏道说得更明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是可喜也。”(《小修诗叙》)这些议论说明什么呢?一是明代除“真人所作”的民歌是“一绝”外,诗文无可传者;二是明诗文之所以无可传者,是因为它“效颦于汉魏”“学步于盛唐”,一句话,就是没有自己的面貌和精神,没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独创。

\n\n

(本文节选自“诗词名家讲”系列之《明诗三百首》“前言”,该书由叶嘉莹主编、羊春秋选注 。)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