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名家讲”之《楚辞新注》(一)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它的出现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新的领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后人往往把《诗经》和《楚辞》作为自己创作的榜样,作为吸取创作经验的丰富源泉。

\n\n

“楚辞”被编辑成集,是比较晚的。但是作为一种在南方流行的民歌,则是很早就产生了,只是没有像北方的民歌那样被人们较早地搜集整理成书而已。据《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涂山氏之女等候禹于涂山之阳,作歌曰:“候人兮猗!”这便是南音的起源。到了周代,《诗经》中的《周南》《召南》都是江汉流域的歌曲。《周南》之《汉广》《螽斯》以及《召南》之《摽有梅》,句尾或用“思”字,或用“兮”字,和“楚辞”的句式很接近。春秋战国之际,这种歌曲逐渐发达,越人的“今夕”歌(见《说苑·善说》),徐地的“带剑”咏(见《新序·节士》),吴地的“庚癸”谣(见《左传·哀公十三年》),楚地的“沧浪”曲(见《孟子·离娄》)和“接舆”讴(见《论语·微子》)等,句法都参差错落,托体兮猗,“楚辞”的形式已臻于成熟。最能体现由南方的民歌演变为“楚辞”的是《九歌》。《九歌》本来是古代楚国广泛流传的民间祭歌,经过屈原的修润、加工,正式形成为“楚辞”。可见,“楚辞”是在这些楚国民歌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n\n

把楚人的诗歌称为“楚辞”,最早见于西汉初年的记载。朱买臣以善言“楚辞”为汉武帝所宠幸(见《汉书·朱买臣传》),九江被公以能诵读“楚辞”为汉宣帝所欣赏(见《汉书·王褒传》)。到汉成帝时,刘向典校经书,把屈原、宋玉、东方朔、庄忌、淮南小山、王褒以及他自己的作品,编辑在一起,称为《楚辞》。这是最早出现的《楚辞》专集。什么叫“楚辞”呢?最合理的是宋人黄伯思在其《翼骚序》中的说法:“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引)他道出了“楚辞”的实质和地方特色。

\n\n

屈原是“楚辞”的奠基人,是“楚辞”的最高成就者。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他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博闻强志”“娴于辞令”,怀王时曾做左徒的官,很受信任。怀王让他“造为宪令”,草稿未成,上官大夫靳尚要夺去看,他不给,上官大夫便向怀王进谗言,怀王因此大怒,把他放逐到汉北。后来顷襄王即位,以子兰为令尹。屈原痛恨子兰劝怀王入秦而致死,子兰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进谗言,顷襄王又把他放逐到江南去了。屈原在江南到处漂泊,忧心愁悴,最后投汨罗江而死。

\n\n

屈原约生于公元前339年,卒于公元前285年,共经历了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王朝。他的主要政治活动和创作活动,是在怀王和顷襄王时期。这个时期就战国的形势讲,是从奴隶主所有制转变到地主所有制、从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的大转变时期。就楚国的形势讲,是楚国贵族政权由盛转衰的时期。屈原就生活在这一历史的转变关头,生活在这新旧交替的时代。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记载,共二十五篇。这二十五篇比较完整地保存到现在。其中有些篇目的真伪问题,虽然学术界还有争论,但《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以及《离骚》《天问》《招魂》等篇一般公认为屈原所作。这些作品真实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反映了楚国当时的社会现实。

\n\n

屈原是站在进步的立场上,向守旧的腐朽的贵族统治集团进行斗争的。他一生为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斗争,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献身。他的全部作品,就是他一生斗争生活的实录。

\n\n

屈原在《离骚》的结尾说:

\n\n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n\n

他的所谓“美政”,即他的政治理想。因为理想不能实现,竟至于自杀,可见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多么坚贞、执着!他的“美政”理想是什么呢?具体说,应包括以民为本、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三个基本内容。他在《离骚》中说:

\n\n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唯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n\n

这种民本思想是春秋以来的一种时代思潮,如《左传·僖公五年》记载宫之奇一段话说:“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唯馨。’又曰:‘民不易物,唯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其中虽然杂有一些神权观念,但是,很明显地包含一种“德政”思想和对“民”的地位的重视。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思想更盛行起来,在诸子的著作中记载得很多。屈原的思想正是这种进步的时代思潮的反映。基于这种思想,屈原特别关心人民、同情人民,尤其是当他看到人民灾难深重的时候,这种思想就表现得更深沉诚挚:

\n\n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n\n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离骚》

\n\n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哀郢》

\n\n

他为人民的苦难而叹息流涕,愤怒地揭露了人民苦难的根源,揭露了昏庸腐败的贵族统治集团是人民苦难生活的制造者。

\n\n

“举贤授能”,是屈原政治理想的重要方面。他在《离骚》中说:

\n\n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n\n

这种主张,虽然是借古代的圣君贤王作榜样,实际上是针对当时楚国那些胡作非为的奸佞之臣而发,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他在《离骚》中进一步说:

\n\n

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甯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n\n

傅说是个罪犯,吕望是个屠夫,甯戚是个商贩,而屠夫、商贩在周朝的地位和奴隶相等,罪犯更不用说了,他们都是社会的最低层。社会最低层的人,只要有才能,就可以提拔重用。屈原这种思想是相当大胆和可贵的。

\n\n

“修明法度”是屈原政治理想的另一个方面。他在《离骚》中说:

\n\n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n\n

即是对当时楚国贵族统治集团违法乱纪现象的谴责。《韩非子·有度》篇说:“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正见法度的重要。屈原在《九章·惜往日》中则说:

\n\n

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乘氾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

\n\n

把不以法度治理国家,比作骑马不施辔衔,行船不用楫篙,终归要失败。这与韩非的思想如出一辙。

\n\n

屈原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可以说他是从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出发去关心和同情人民的。当然,作为文学家的屈原,和作为地主阶级思想家的荀况、韩非不同。长期的流放生活,使他更接近人民,更联系着人民,特别是郢都破灭的时候,他与人民共同过着流亡生活,就更了解人民,因而使他的作品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人民性。

\n\n

为了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和楚国贵族统治集团进行了顽强激烈的斗争,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腐朽,特别是批判了楚王的昏庸、贪婪和残暴。怀王早年还有点想改革政治、富国强兵的念头,但是后来受群小的包围,自己反复无常,连这点革新的念头都消失了,完全变成一个昏君。屈原在《离骚》中从“伤灵修之数化”到“怨灵修之浩荡”,反映了对怀王越来越深的怨恨,最后直接指斥说:

\n\n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n\n

在《惜往日》中他更反复指斥楚王说:

\n\n

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弗省察而按实兮,听谗人之虚辞。

\n\n

对怀王的政治面貌,秦惠文王的《诅楚文》中有比较深刻的揭露:“今楚王熊相(怀王),康回无道,淫失甚乱,宣侈竞纵,变输盟。”这篇文章应作于楚怀王十七年,正是秦、楚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是否因为交战国而有点言过其实呢?《庄子·则阳》篇说:“夫楚王之为人也,形尊而严;其于罪也,无赦如虎。”可以证明《诅楚文》所揭露的完全是事实。屈原的作品便真实地反映了这种情况。他笔下的夏启、太康、后羿、浇、夏桀、后辛等,既然是用来劝戒楚王的人物,那么也可以说明楚王的所作所为之中有他们的影子在,描写他们,也有对楚王批判的因素在。所以班固批评他“责数怀王”,颜之推则指斥他“显暴君过”。这恰好从反面道出了屈原作品的斗争精神和进步意义。

\n\n

围绕在楚王周围的宗室贵族、元老重臣、左右便嬖等,则互相勾结,朋比为奸,排斥正士,压榨人民,造成当时社会的极端黑暗。屈原对这一贵族集团的腐朽本质也给予了深刻的揭露:

\n\n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离骚》

\n\n

椒专佞以慢慆兮,榝又充夫佩帏。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离骚》

\n\n

贵族统治集团擅权误国,楚国的政治被他们导向是非混淆、香臭莫辨、黑白颠倒、上下易位的地步。屈原往往用“溷浊”二字来概括当时的政治,如“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离骚》);“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信谗谀之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惜往日》)等,这种情况和历史上的记载是完全一致的。据《战国策·楚策》记载:“苏子谓楚王曰:‘今王之大臣父兄,好伤贤以为资,厚赋敛诸臣百姓,使王见疾于民。’”又《战国策·中山策》记载秦将白起分析楚国的情况说:“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屈原的作品便是楚国这种腐朽政治的真实具体的反映。

\n\n

(本文节选自“诗词名家讲”系列之《楚辞新注》“前言”,该书由叶嘉莹主编、聂石樵校注。)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