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工作建议部分中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在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美好生活新期待、文化日益成为人们美好生活新追求的大背景下,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对于稳步恢复消费、积极扩大内需具有重要作用。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众所周知,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则是“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的必由之路。通过文旅深度融合,有效增进每年60多亿出游人群的文化新知,是满足旅游新需求、增加市场新消费的重要路径,也将有力激发人们的旅游消费潜力。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既有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有助于丰富旅游消费的内容生产;既有助于将丰厚的文化资源接入广阔的旅游消费市场,也有助于显著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消费意义。这无论是对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还是加快旅游消费恢复,都具有积极意义。
文旅深度融合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持续性工程,需要全面性谋划和推进。只有深度融合的前提更扎实、深度融合的业态更多元、深度融合的场景更沉浸、深度融合的渠道更丰富、深度融合的内容更深入、深度融合的效果更优化,文旅深度融合才能逐渐变为现实。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文旅融合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不同的游客对文化汲取的倾向性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类型旅游对于文化传播的效应也不同。比如,对于文化观光的游客而言,文旅融合的重点应该放在文化象征意义上,充分用好旅游的流量入口效应;对于文化研学的游客而言,文旅融合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文化内涵价值上。只有理性认识、遵从规律、科学定位、分类发展,坚持有所融有所不融,文旅深度融合才有重点、有亮点、有层次、有特色。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既需要来自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和迭代性创新,也需要来自需求侧的响应和认可,只有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才能缓解消费收缩、扩大市场需求,促进经济企稳回升、有效增长。
从某种意义上看,文化的滋养需要足够的时间,而旅游的行程恰恰受制于有限的时间,这就存在快慢之间的矛盾;文化往往是内化在景观载体上的,而消费往往需要外在的产品形式,两者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需要弥合。为此,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过程中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通过科技赋能促进文化内涵在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上的视觉化与沉浸化呈现。只有更深入的挖掘、更深刻的解说与更深度的沉浸,才能有更真切的感知。
同时,在文旅深度融合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利用旅游市场来发掘、重塑、提升文化资源;文旅融合不能停留在对现成文化资源的利用上,而是要利用旅游流量来带动湮没的文化要素转化成有利于文化自信、国家认同的文化资源、文化符号和标识象征,也要利用旅游庞大的流量带来的消费潜力来生成文化景观,并将其转化为文化的“传统”。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需要有赖于经营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内生动力,也需要在体制机制和制度供给上持续优化和完善。比如,非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跟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体验性,与旅游之间天然地存在融合发展的结合点。
为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如何进一步加大文化资源的开放,打通文化各个领域在管理上的“断点”,完善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健全中央和地方旅游发展工作体制机制,是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课题。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跨界融合、破圈发展的大背景下,文旅深度融合是一个开放性课题,如何与体育等其他要素进行有效融合构建文体旅融合发展共同体、如何加强与商业的互动构建文商旅协同融合发展新格局都值得深入探索。(特约评论员厉新建)
原标题:深化文旅融合 助力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