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话中秋

暑去秋来,秋意渐浓,又一个中秋节如期而至。对于中秋节,许多人都有一种特殊情结。这种情结,是期待,是欢喜,是回忆,是感怀,更是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始于初唐,盛于宋朝,并绵延发展至今日。在优美的唐诗宋词中,不乏吟咏中秋节的佳作名篇。细细品读,感慨万千。

\n\n

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的月亮,往往又大又圆又亮,比平时更美。《东京梦华录》如是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这里的“玩月”,自然不只是赏景游玩,更多的是一种团圆的喜悦。中秋节又名团圆节,寄予了对亲朋团聚、人寿年丰的美好希冀。“每逢佳节倍思亲”,更何况是在这月圆中秋?

\n\n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诗圣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由月之圆满反衬人之孤独,表达了漂泊异乡的羁旅愁思。不同于许多思乡诗的伤感基调,此诗意象明朗、立意浪漫、情满不溢。“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明白如话、直抒胸臆,以今昔对比的手法,抒发了谪居期间望月思乡的寂寞和凄苦,感人至深。“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这首七言绝句《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虚实相生、意境优美,将思乡之情刻画得含蓄深沉,让人心向往之、身临其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诗构思巧妙、语短情长,以明月为线索,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一腔真挚思念。

\n\n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脍炙人口,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牵挂之情,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深刻领悟。是夜,皓月当空,清辉遍地,作者身处密州、怀才不遇,不怨天尤人、消极避世,而是一如既往地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字里行间,可见一代文豪旷达的心胸、高远的志向和磊落的人格。“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等送归船。”辛弃疾的《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将中秋送别之情写得一唱三叹、沉郁顿挫,让人动容。“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悭。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中雨后天晴的中秋佳节,充满生活情趣,别有一番风味。“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徐有贞的《中秋月·中秋月》,抒发了岁月静好、珍惜流年的人生况味。

\n\n

除了望月怀远、团圆叙旧,中秋节还有观潮、吃月饼、赏桂花、玩花灯等习俗。南宋词人、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如是描绘浙江之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如此盛况,在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中也可见一斑——“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秋吃月饼,也由来已久。月饼形如满月,代表团圆之意。

\n\n

自古以来,人们之所以喜爱、重视中秋节,是因为它内涵丰富、深入人心。时移世易,孝老爱亲、尊师重道、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不会变。哪怕走得再远,总不忘出发的地方;无论过了多久,犹记得故乡那一轮照彻心房的明月。时光荏苒,又逢中秋。在这个月白风清、阖家团圆的传统佳节,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用心陪伴年迈的父母,真诚问候久别的朋友,珍惜爱情的甜蜜、亲情的温暖、友情的可贵,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用善念,用爱意!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