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与沅澧渊源

屈原第二次被楚顷襄王放逐在江南,历经长江、洞庭湖、沅水、湘水等处长达九年。据现有史料显示,宋玉的封地和葬地在澧水流域的临澧。可以说沅澧是屈宋行吟之地,是《楚辞》形成的土壤。

\n\n\n\n

小时候老师讲屈原,我觉得离我们太遥远,并不放在心上。成年后才读过《楚辞》一些片段,引发了我的好奇心。

\n\n

“制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游戏的穿戴吗?“芷葺荷屋,缭之兮杜衡”,荷屋与香草与家乡的风貌何其相似啊!“沅有芷兮澧有兰”“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这些亲切的文字中全是家乡的地名,是屈老夫子自己,实实在在地记载他在沅澧“上下求索”的行踪啊!

\n\n

汉寿沧港镇上有个沧溪寺,镇南不远有个江潭坪,镇东有条沧浪河。现在品读《楚辞》中的章句:“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江潭、沧浪怎么又和沧港这么巧合呢?我更好奇的是:小时候家乡诚信“司命菩萨”,怎么就和《楚辞》中的《大司命》《少司命》相通呢?家乡原有喊魂的习俗,而楚辞也有《招魂》篇章。屈原的《橘颂》开了中国文学史上泳物诗的先河,是我国第一首借物咏志的诗。“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就是赞美橘永不离开本土的特征。屈原将自己的主观感情寄托进去,使得所写的橘具有象征意义。500年后属楚南的古索县汉寿氾洲,有三国孙吴太守李衡种橘遗子的记载,现汉寿种橘习俗一脉相承。是屈原对沅澧文化影响深远,还是沅澧文化孕育了《楚辞》?据专家考证:“楚辞”是指具有楚国地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它的直接渊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楚辞》中的《九歌》原为沅澧祭礼时之巫歌,后经屈原加工而保留下来,而《离骚》等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据杨启乾先生《屈原<九歌>与常德民歌民俗渊源探微》和刘子英先生《“九歌”与古汉寿之巫风》考证:沅澧流域的古民歌和巫歌唱句与《九歌》诗句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今再读《楚辞》,有一点是可以坚信的:屈原在沅湘九年的流放,《楚辞》中有几十处点到沅澧流域的地名,沅澧不是他的故里,也可以称为他的第二故乡。

\n\n

《史记》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宋玉行踪何处?据《百科全书》的春秋战国词条中记载:“宋玉、景差、唐勒陪同襄王来到楚泽,在阳台之上(现湖南临澧太浮山顶),襄王出题,三大词客作大、小赋。由于宋玉所赋绝佳,襄王赐与云梦之田。”习凿齿《襄阳老耆旧记》卷一记载:“……宋玉识音、善文,襄王好乐爱赋,既美其才而赠之以官似屈也……”可以知道宋玉的官做到了大夫。

\n\n

据清光绪《南通志》记载:宋玉被流放的地点,在今临澧县城东十二里处陈家桥边。《安福县志外记》称:“周宋玉,归州人……仕楚为大夫,当居于邑,有城及看花山,放舟诸湖。后殁葬于邑之浴溪河南岸。”临澧现有宋玉遗迹:宋玉城、宋玉庙、看花山、泛舟湖、宋玉墓址来印证。

\n\n

宋玉死于公元前222年,即楚哀王灭亡之后一年,其时屈原已投江56年。六朝时无名氏的《黄花鱼儿歌》曰:“年年四月菜花黄,黄花鱼儿朝宋王。花开鱼儿来,花谢鱼儿去。只道朝宋王,谁知朝宋玉。”唐朝澧州诗人李群玉在宏文馆作校书郎,考查翻阅群书,也对千年后宋玉墓碑文考证:“……雨蚀碑文旁没点,至今错认宋王坟”。

\n\n

在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卷八)》里说:“《九辩》者,楚大夫宋玉所作也……”所以临澧古时创建有“九辩书院”,历代诗人、王宫大臣来朝拜的人不计其数。原来其书院大院子的石壁墙上,刻有历代名人的诗文,后汇编成《白雪初唱》的集子,宏扬了荆楚文化。

\n\n

屈宋与沅澧常德结缘很深,《楚辞》与沅澧有着渊源的联系,可以说沅澧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一千多年后唐诗人刘禹锡谪居常德十年后感慨万千:“顾山川风物,皆骚人所赋”。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