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医疗知识传播

在眼下疫情防控新阶段,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大众前所未有地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关注获取医学知识,尤其注重了解医疗急救知识。身处新媒体时代,我们发现以通俗和娱乐为旨归、便于大众阅读和接受的微博,在此过程中正在发挥突出作用。很多博主就其掌握和认知的病毒信息、发病症状、用药经验与急救常识进行指导和分享,他们以堪称“感人”的“营业”频率使医疗急救知识博文一时间“出圈”而大面积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大众文化景观热点之一。

微博自兴起便以碎片化创作、个性化书写、即时性互动、大众化参与的特征站在传统文学与媒体的“异端”,带领人们进入“浅阅读”时代,呈现报道新闻、抒发胸臆、社交讨论的多元化功能格局。上述特征在特定时期又转化为独特平台优势,大众从中可以随时汲取关于疫情的最新情况和防治知识,学习应对紧急情况所必备的自救与救护技能,在这里,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答疑解惑,不仅使安全感得到了必要的满足,而且能够补益于医疗资源的紧张。

医疗急救知识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被人们紧迫地关注和需要。通过微博,大众实时所需的简单的医学知识技能得以快速便利地从医学殿堂、从象牙塔中来到大众身边,人们的情绪痛点也在社会层面上被广泛直视,不仅包括专业人士给的“定心丸”,还有来自各界的热心人群的心理慰藉。微博成了许多人此时此刻共渡难关的精神家园,医疗急救知识也在其间画出了更大的同心圆,以远大于传统医疗场域的辐射半径覆盖了广大群体,展现了其被数字时代赋予的更为宽泛的社会学与人类学意义。

目前,发表传播医疗急救知识的博主主要分为四大类:一是官方健康媒体账号,也即人们所称的“蓝V”;二是从事一线临床工作的医师、药师;三是与“120”相关的急救人员;四是具有一定背景和基础的医学爱好者、志愿者及媒体人,他们同时可能有着“网红”或“大V”的身份。微博中医疗急救知识的普及与扩散应该是理性而不失温情的,很多博主的作品也基本做到了这一点。因为医学知识首先是严肃严谨的,这要求微博中言论的“自由表达”基于自律之上,必须要向医学事实负责,向普通民众负责。从现有的大部分内容看,无论是官方媒体邀请知名医生解读“阳前阳后”注意事项,如形成话题“我的防护手册”“微博健康公开课”等,还是医学博主们纷纷以亲身经历分享感染经验,抑或急救专家与人们讨论“感染后什么情况需要紧急就医”“老年感染者遇紧急情况如何急救”等切身话题,都在引导人们理性面对感染、理性加以施救。从书写上看,一些博主的创作善于利用话题标签、视频讲解等微博元素向人们做出温馨提醒,他们所写内容相对生动易懂,并且语言富有文采和诗意,因而以较大的阅读量和互动量从同类型博主中脱颖而出;甚至有博主就此契机展示个人特长,运用小说、散文等丰富的文体形式描述有重大科普意义的抢救故事,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取得良好效果。此外,我们也看到人们对于医疗急救知识的互动交流是温情的,其中不止包括专业群体温暖和善、娓娓道来的讲述和教导,还能感受到来自大众真诚恳切的发问与谢意。这种医学与人文社会间的良性回环本身就是令人欣慰的疗愈与温情的两相契合。

事物在矛盾中发展的特性决定了不和谐元素的必然存在。医疗急救知识在“出圈”的同时,所存在和需要反思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普及宣传博文的泡沫化、人云亦云和前后不一等一些不良现象使得学术与科普的诚信力受损,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不信任感,间接致使各个博主评论页面下的“黑粉”数量增加,他们不得已需要开启“评论精选”或屏蔽相关用户以加强自身保护,从而有害于微博原本占主导的轻松和娱乐化的氛围以及互联网应有的“清朗”环境;又如部分受众有意无意地将自身情绪和负面思想倾注到这一过程中,发出种种非理性的声音,看似找到了情绪宣泄的出口,实则妨碍了他人及自身对于医疗急救知识的琢磨与摄取,弊大于利。同时,对于投身医学知识普及宣传的主体而言,无论是具有专业背景的博主还是其他领域的“网红”,都应共同具备专业、爱心与良心。其一,所发表言论要经得起时间和专业的检验。医学知识体系庞大而繁杂,落实到临床的不同人群尚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辩证观点;从而,种种复杂而各异的状况充分要求知识传达过程中的循证性、科学性与严谨性。其二,在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之际,我们需要的是清醒客观、具有领航灯塔作用的话语,也更呼唤耐心细致、有温度有灵魂的内容,所以,部分博主也应拒绝自身极端情绪的混入,不应盲从或乱带“节奏”,更不宜蹭热点或借机“带货”以牟取私利,毕竟人的良心不能遵循从众原则,也不能“以恶小而为之”。

鲁迅曾言,“一切文物,都是历来的无名氏所逐渐的造成。建筑,烹饪,渔猎,耕种,无不如此;医药也如此”。医学固然是精英教育,但并不是与民众无缘的,而是由人民群众所创造。医学知识具有人民性,应当回到人民群众中,随着自媒体时代海量医学科普产生,以及急救基础技能正式进入义务教育等可喜现象的出现,医学层面的知识讲解与推广不再局限于特定的专家人群,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医学公共领域的建设,构成医疗体系有益的和更加“接地气”的延续。

走过辛苦不易的三年,当下的人们越发重视关于自身健康的点点滴滴。一位资深急救工作者这样告诉我们:“保健和急救在人们的健康中拥有同等地位,二者不可偏废,‘两手都要硬’。”可见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关注健康不仅在于日常的养生,也在于医疗急救意识的培养和危急时刻所需救护技能的训练,我们不仅应是自己健康的责任人,更应学做自身与他人生命的援护者和急救的执行者。医疗急救知识作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已吸引了更多人共同致力于它的更好“出圈”,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他们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贡献的智慧不会被抹去。“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这幅同舟共济、温润心灵的人间画卷也将在未来不断绘就和延展。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原标题:新媒体时代的医疗知识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