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作科所)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联合全国24个科研团队,通过多点多年试验,揭示了在当前我国农田过量施用氮肥的背景下,玉米种植密度每增加1.5万株/公顷可以显著提高不同区域籽粒产量,同时亦可降低碳排放强度并增加环境氮素回收利用。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资源、保护和再利用》。
研究团队通过在全国玉米主产区42个试验点的多年联合试验和综合分析发现,在不额外增加氮肥投入的条件下,种植密度由每公顷6万株增加到7.5万株,平均可增产5.59%。生命周期评价表明,该技术可以显著降低碳、氮排放强度2.2%~10.2%,明显降低氮盈余。研究还发现,公顷穗数增加是产量增加的关键,增密后收获指数没有变化,生物量增加是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论文通讯作者、作科所研究员李少昆说,如果全国农户采用该技术、同时结合品种替换,玉米年总产量可达2.9亿吨,接近2030年我国玉米总需求量3.15亿吨的水平,同时提高环境中氮素回收利用率。该研究成果可为我国玉米“藏粮于技”和提质增效生产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