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让旷野成为野生动物乐园

“羌塘”为藏语,意为“北方旷野”。位于“羌塘”腹地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25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保存该地区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近年来,地方政府通过专业化、差别化、精细化的自然保护区管理理念,构建了三级管理体系,形成了“垂直管理,上下协动”的操作模式,建设了统一的标准管理站,覆盖野生动物重要分布区、迁徙通道等生态敏感区域,形成网格化管理布局,使羌塘保护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民生效益双赢的目标。

“北方旷野”,保护了西藏物种资源的多样性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因此被称为“北方旷野”。总面积为29.8万平方公里,地处“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腹地。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高原荒漠生态系统的代表地区,这里不仅有星罗棋布的湖泊、空旷无边的草场以及皑皑的雪山和冰川,而且有众多的濒危野生动植物,主要保护对象为保存完整的、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及多种大型有蹄类动物。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3年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0年晋升为国家级,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珍稀野生动物种类十分丰富,共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3种,被誉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对保护西藏物种资源多样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护区成立以来,特别是2015年启动体制机制改革以来,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和管护力量不断加强,实质上推动了羌塘地区保护形态的大变革,成为符合西藏区情、管理高效的自然保护地管理模式的典范。

例如,西藏那曲市林业和草原局在保护区内初步建立了以县为基本单位,自下而上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体系,还整合各种资源,加强与青海、新疆及阿里地区合作,开展“网剑行动”“冬季联合巡护行动”等一系列整治活动。同时,为了有效监测和防控野生动物疫病发生,有关部门先后建立了5个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67个野生动物监测点,为野生动物迁徙和繁衍提供保障。

此外,为了给野生动物腾出更多的活动空间,西藏林草部门结合高海拔群众易地搬迁工作,2018年6月启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网围栏拆除工作。这些保护措施使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丰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独特的荒漠自然景观和原生态的人文景观意义重大。同时,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其他多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保护区的改革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西藏经验

2015年7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改革包括三项主体内容,一方面构建起“管理局—管理分局—管理站”三级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建设了73座规格统一的标准管理站,覆盖野生动物重要分布区、产仔地、迁徙通道和人为活动频繁的要道等生态敏感区域,形成网格化布局。

此外,组建了73支半军事化管护队伍,聘用780名符合条件的当地农牧民,承担区域巡逻、管护和检查等职责,实现了农牧民身份转变。6年来,改革试点取得重大成效,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西藏经验,可以总结为三方面。

一是垂直管理,上下协动。西藏自治区是我国自然保护地面积最大的省(区、市)之一,生态保护价值和地位尤为重要。但受限于地方社会经济条件,西藏自治区内自然保护区通常未设立独立的管理机构。在此背景下,要实现管理制度的升级突破,往往需要高层引领,自上而下进行发力。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改革成功便是得益于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由西藏自治区政府亲自牵头组织,实现整体推动。现阶段,保护区三级管理体系已然成熟。

二是财政专户,多元补助。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改革后,西藏自治区财政设立专户,每年固定拨付近3000万元的运行经费,专项用于两地(市)管护人员聘用、巡护油料补助和管理站点维修等,此举推动了保护区健康良性发展。除此,中央林业改革发展补助资金、社会资本捐赠等亦对保护区的管理建设贡献良多。

三是专群结合,社区共治。如何让生态保护事业得到社区群众支持,是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改革首要考虑的基本问题。实际操作中,两地(市)管理机构共聘用了780名当地农牧民作为专职管护人员,联合原有协议管护队伍,形成专群结合模式。同时,增加乡(镇)和社区管理职责,注重将羌塘保护与社区治理工作统筹考量,强化考核制度。可以说,通过改革治理,保护区已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民生效益双赢的目标。

构建规范高效的保护地管理体系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西藏开展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地。尽管成效显著,但构建西藏规范高效的保护地管理体系还需要克服众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在进一步推进自然保护区专业化、差别化、精细化管理方面进行优化。

深化机构改革,构建利于垂直管理的机构体系。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西部高原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其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后发优势”,可规避东部地区先发展后保护的局限探索。通过构建垂直落地的管理体系和组建“实体化”的机构队伍,创建纵向到底的治理体系,以利于规范治理和落实监督。

实行统一管理,推动羌塘国家公园尽早落地。以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藏北生态高地纳入国家公园规划布局,可以形成统一管理、统筹规划、同步实施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有利于保护区生态保护和生态价值进一步凸显。实践操作中,可将申建羌塘国家公园纳入西藏自治区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重要内容,以羌塘保护带动其他区域生态建设,推广改革成功经验。

注重人文关怀,激发基层管护队伍干事活力。基层管护队伍是守护羌塘的主力军,也是决定羌塘改革实践成效的关键力量。建议在提高管护队员补助待遇的同时,全面引入保险制度,加强管护队员意外伤害、自我救护、风险管控的防范意识和基本保障,提升管护队员守卫羌塘的荣誉感和安全感。(作者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