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层面推进标准化 发挥民宿评定示范作用

随着共享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千城一面的标准化酒店已难以满足人们对“诗与远方”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游客将民宿作为自己的旅行栖息地。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各地把旅游民宿作为统领各类资源动起来、活起来的重要抓手之一,助推区域,尤其是乡村社区经济转型升级。

近期,经旅游民宿自愿申报、省级等级旅游民宿评定机构初审,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最终评定后,认定31家民宿为甲级旅游民宿,27家民宿为乙级旅游民宿。

在首批等级旅游民宿评定过程中,旅游民宿业主对创建重视程度高、创新发展意识强,涌现出一批管理模式新、创新方法足、综合效益强的旅游民宿,对当地旅游业发展起到了有效的引领示范作用。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地方还存在着评价指标量化系统相对较弱、专家评定主观判断多、民宿创评资料粗简等问题。而从工作层面来看,旅游民宿的申报、推荐与评定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标准化工作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从管理标准化、技术标准化、工作标准化三个层面共同推进。

首先,管理标准化方面需强化评定目的,凸显评定示范引领价值。旅游民宿评定的目的主要是充分发挥评定工作对提升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民宿服务品质、规范民宿发展标准的作用。

以评促建——旅游民宿的评定工作以凸显对民宿发展的规范指导作用为主要目的,这个过程需要考虑给予创评单位一定的建设完善期,使其在国家标准指引下发展得更加完善。

示范引领——旅游民宿评定工作的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发现一批做法好、创新强、效益优的旅游民宿,从而对整个民宿产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因此,在下一步评定工作中,要强化对先进经验、创新模式的总结与推广,如通过编制《民宿产业创新发展报告》、召开旅游民宿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开展宣传推广工作。

其次,技术标准化方面需深挖评价内涵,凸显量化评价。评定标准是民宿业主创评和专家考察评定的核心依据,提高评定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评价性是深入开展民宿评定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具体评定过程中发现,部分指标举证较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建议在第二轮评定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各个指标的量化水平,提升各个指标的可评价性。

台账材料是旅游民宿评定中专家重点考察的内容,科学的打分说明和有效佐证材料是客观评价民宿发展的重要依托。建议相关评定单位总结吸取首批入选民宿的相关经验,完善台账形式具体要求,如要求形成“1+6”的报告形式,即以主报告为主,以规范经营、安全卫生、环境和建筑、设施与设备、服务和接待、特色与其他6个子报告为支撑的台账体系,同时可考虑增加视频汇报材料等,为高效全面的函评提供材料支撑。针对部分地区自评随意、打分虚高等问题,建议各地省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做好前期评议和把控工作,从而更加客观实际地反映民宿现状。而针对部分地区使用无效佐证材料,甚至虚假佐证材料情况,建议通过增加现场检查清单来杜绝此类问题的出现。

再次,工作标准化方面需要创新工作机制,凸显系统全面考评。按照文化和旅游部最新修订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旅游民宿等级分为3个级别,由低到高分别为丙级、乙级和甲级。建议通过完善梯度化创评系统进一步体现不同级别的差异,如对高级别旅游民宿的创评应以低级别获评满两年为基本条件,推动从低到高的梯度化创评。民宿等级复核可增加“降级”处理的条款,从而对于一些无法通过整改完善达标但又不至于摘牌的旅游民宿进行降级处理。应进一步细化对各省文化和旅游部门在初选推荐工作中的要求,避免材料少项漏项、佐证材料文不对题等问题。

评定考察方式方面,建议遵循自愿申报和相关部门推荐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集中汇报与分组检查相结合、线上口碑评价与线下专家评审相结合的原则,系统全面掌握创评民宿的发展水平,科学有效开展评定工作。对一些重点创评单位,尤其是现场检查存疑的创评单位进行补充暗访,可更加客观地了解相关问题。

最新评价标准对于文明旅游以及旅游标准化工作作了重点强调,然而各创评单位依然存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缺失、错误、混淆或更新不及时的现象。建议一方面多形式开展专业化的辅导和培训,通过不断消化吸收、创新创造,使相关民宿业主从创建工作中了解文明旅游以及民宿相关行业最新国标动态,推动民宿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对获得认定的旅游民宿进行系统梳理,将他们的创新做法汇集成册,出版成书,为其他旅游民宿创评提供参考。

专家团队是评定、复核、指导各地民宿发展的核心力量,建立一批民宿标准知识过硬的专家团队是顺利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建议借助微信小程序等技术手段对评定专家进行培训及考核,建立评定专家组跟踪负责制度,形成长期指导、沟通机制。建议在现有专家库基础上,进一步吸收标准化领域专家以及有经验的民宿业主参与培训及评定工作,更好地指导解决现实工作遇到的突出问题。实施联络员制度,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定期举办培训班和经验交流活动,扩大旅游民宿评定的影响力和落实力度,不断推进旅游民宿产业创新发展。

(作者为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