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之平陆[1],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2],则去之否乎[3]?”
\n\n
曰:“不待三。”
\n\n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4],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n\n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5]。”
\n\n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6]。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7]?”
\n\n
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n\n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8],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9]。
\n\n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n\n
注释:
\n\n
[1]平陆:齐国边境的邑,在今山东汶上县北。 [2]失伍:掉队。 [3]去:开除。 [4]老羸(léi):老弱。羸:瘦弱。转:抛尸。 [5]距心:孔距心。平陆地方长官。 [6]牧:牧场;放牧的地方。 [7]抑亦:还是。 [8]为都者:指封邑的长官。 [9]诵:复述。
\n\n
原边注:
\n\n
王亦受天之命,管理下民者,若失伍当去之。
\n\n
点评:
\n\n
本章论为政者的职责,为孟子早期在平陆时与大夫孔距心的对话。孟子运用了类推的方法,用一个战士一天三次掉队之例,类推孔距心不行仁政使百姓“转于沟壑”“散而之四方”,同样是失职;当孔距心试图为自己辩解时,孟子又用替人放牧应该悉心照料,类推受人之命管理百姓也应该尽心尽职,最终迫使孔距心承认了自己的过错。孟子的思想很明确,大夫不过是受人之命的管理者,若不能保民、爱民,便不再具有管理百姓的资格。不仅大夫如此,诸侯亦如此,故当孟子后来将此事告诉齐王时,齐王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过错。
\n\n
\n
作者:梁涛(解读)
\n\n
出处:《孟子》,袁行霈主编“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丛书(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版)
\n\n
授权方: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n\n\n\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