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孙丑上3.1

公孙丑问曰[1]:“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2]?”

\n\n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3]:‘吾子与子路孰贤[4]?’曾西蹵然曰[5]:‘吾先子之所畏也[6]。’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7],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8]?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9]。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10]?”

\n\n

曰:“管仲以其君霸[11],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n\n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12]。”

\n\n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13]。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14]?”

\n\n

注释:

\n\n

[1]公孙丑:孟子弟子,齐国人。 [2]以上两句意为,如果先生在齐国当政,管仲、晏子的功业能够再度实现吗?当路:当权;当政。管仲:名夷吾,字仲,齐桓公之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许:兴起。赵岐注:“犹兴也。” [3]曾西:名申,字子西,曾参之子。 [4]吾子:对友人的昵称,相当于“吾兄”“老兄”。子路:孔子弟子仲由,字子路。 [5]蹵(cù)然:不安的样子。 [6]先子:已去世的长辈。这里指曾西的父亲曾参。畏:敬。 [7]艴(bó)然:恼怒的样子。 [8]此句意为,你为何竟拿管仲与我相比?何曾:为何竟然。曾:竟然;居然。 [9]以上三句意为,管仲得到君主的信任是那样专一,执掌国政是那样长久,而功业却是那么微不足道。 [10]以上三句意为,管仲,是连曾西都不愿效法的,你以为我会愿意吗?为:同“谓”。认为。 [11]此句意为,管仲使他的君主称霸天下。以:使。 [12]以上两句意为,以齐国的实力而称王天下,易如反掌。由:同“犹”。好像。 [13]以上五句意为,以文王的仁德,活了近百岁才去世,尚且没有做到使天下和洽。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然后才使德政广泛推行。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称为周公。曾辅佐武王伐纣灭商,统一天下;后又辅佐成王,巩固了周初的统治。 [14]以上两句意为,现在您把称王天下说得这样容易,那么文王也不值得效法了吗?若易然:这样容易。若:如此;这样。易:容易。然:助词。

\n\n

原边注:

\n\n

朱熹:“齐人但知其国有二子而已,不复知有圣贤之事。”(《集注》)

\n\n

管仲得齐国之大,得其君信任之专,而不能称王天下,是以不足法也。

\n\n

曰:“文王何可当也[15]。由汤至于武丁[16],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17],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18],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19]

\n\n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20]。’今时则易然也[21]。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22]。地不改辟矣[23],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24]。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25]。’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n\n

注释:

\n\n

[15]文王何可当也:怎么能和文王相比。 [16]武丁:商代帝王,后被称为高宗。 [17]微子:商纣王的庶兄,名启。微仲:微启的弟弟。王子比干:纣王叔父,因多次劝谏,被纣王剖心而死。箕(jī)子:纣王叔父。胶鬲(ɡé):纣王之臣。 [18]相与:共同。辅相(xiànɡ):辅助。 [19]以上六句意为,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属于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归纣王统治,然而文王却从方圆百里的地方兴起,所以是很困难的。 [20]以上四句意为,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镃(zī)基:今写作镃。锄头。 [21]今时则易然也:现在的时势就很容易做到这样了(指称王天下)。 [22]以上六句意为,夏、商、周三代兴盛时,没有哪个国家的土地超过方圆千里,而齐国却有那么辽阔的土地;(夏、商、周三代兴盛时,)国都鸡鸣狗叫的声音,边境上都听得到(指夏、商、周国都狭小、人烟稀少),而齐国却有那么众多的百姓。达:达到。 [23]地不改辟矣:土地不需要再开辟。改:重新。辟:开辟。 [24]以上四句意为,况且,一统天下的君王不出现,没有比现在隔得更久;百姓忍受暴政的折磨,没有比现在更厉害。憔悴:动词。困顿。 [25]以上两句意为,德政的流行,比驿站传递还要迅速。置邮:驿站。

\n\n

原边注:

\n\n

文王虽形势不利,仍百里之地行仁政而称王天下,是其可法也。

\n\n

当今之时,最宜于行仁政称王天下。

\n\n

点评:

\n\n

本章论王霸之辨,为孟子在齐国时与弟子公孙丑之间的对话。孟子尊王贱霸,故对管仲、晏婴的功业不屑一顾。那么,为何管、晏助其君主称霸天下,而文王行王道,历经三世才有所成?又如何对王、霸的现实功效做出解释和说明呢?这是宣扬王道者必须正视的问题。孟子认为虽然“王不待大”(3.3),称王天下未必一定就是大国,但推行王道还是需要一定的客观形势和条件的。管仲掌握当时强国齐国之政,又得齐桓公的信任,由于不行王道,故只是助桓公成就霸业,而没能称王天下。文王在力量悬殊的形势下,行王道而终于称王天下。这说明王道不仅具有正当性,在功效上也远胜于霸道。进而提出,当今之世,齐国如推行王道,必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n\n


\n

作者:梁涛(解读)

\n\n

出处:《孟子》,袁行霈主编“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丛书(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版)

\n\n

授权方: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