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人伐燕[1],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2],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n\n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3]。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4],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5]。”
\n\n
注释:
\n\n
[1]齐人伐燕:公元前315年(齐宣王五年),燕王哙将燕国让给相子之,将军市被和太子平不服而作乱,子之反攻,杀死了市被和太子平,国内一片混乱。齐宣王趁机进攻燕国,取得了胜利。 [2]取:占领;吞并。指将燕国的土地据为己有。 [3]以上两句意为,古人有这么做的,那就是周文王。指周文王在三分天下有其二时,仍然服侍商纣王。 [4]箪食壶浆:用箪装着食物,用壶装着酒浆。箪:古代用来装饭食的盛器,以竹或苇编成,圆形,有盖。 [5]以上三句意为,如果使水更深、火更热,燕国的百姓就要转而盼望别人来拯救了。运:转而求助之意。
\n\n
原边注:
\n\n
取与不取,以燕民意见为准。
\n\n
点评:
\n\n
本章及下一章为孟子与齐宣王围绕伐燕的对话,反映了孟子的民本与王道思想。齐宣王五年(前315),齐国的近邻燕国发生了一件大事。燕王哙受当时广泛流行的禅让思想的影响,接受谋臣鹿毛寿等人的建议,让国于相子之,结果引起燕国的一场内乱。齐国趁机出兵,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便大获全胜。于是宣王请教孟子,是否要趁机吞并燕国。孟子从民本的立场出发,认为如果燕国百姓欢迎,便吞并;如果燕国百姓不欢迎,便不吞并。可见,即使在对外战争中,孟子也是将民意作为重要根据,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
\n\n
\n
作者:梁涛(解读)
\n\n
出处:《孟子》,袁行霈主编“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丛书(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版)
\n\n
授权方: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