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篇·箴

有物于此,生于山阜[1],处于室堂[2]。无知[3]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窬[4]而行。日夜合离[5],以成文章[6]。以能合从[7],又善连衡[8]。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见贤良[9]。时用则存,不用则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10]!王曰:此夫始生巨其成功小者邪[11]?长其尾而锐其剽者邪[12]?头铦达而尾赵缭者邪[13]?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14]。无羽无翼,反覆甚极[15]。尾生[16]而事起,尾邅[17]而事已。簪以为父[18],管以为母[19]。既以缝表,又以连里[20]。夫是之谓箴理[21]


注释:

[1]阜:土山。山阜为铁矿所在地,针乃铁制,故说“生于山阜”。 [2]室堂:古代房屋,前为堂,后为室。一般称“堂室”,以押韵故倒置。 [3]知:同“智”。 [4]穿窬(yú俞):穿壁逾墙,此处借指针能穿逾各种布帛织品。窬,通“逾”。 [5]合离:使分离的东西连合在一起。合:使动用法。 [6]文章:指有文采的服饰。 [7]以:通“已”,既。从:通“纵”,直。 [8]善:善于,擅长。衡:通“横”。 [9]见:通“现”。不见贤良:不自显现其贤良,即不自居功之意。 [10]敢:自言冒昧之词。请之王:请教大王。 [11]始生巨:指制针的钢铁,本来体积很大。成功小:指制成的针很小。 [12]长其尾:指针孔上连着的长线。锐其剽:指针尖很锋利。剽(piào票):末,针尖。 [13]铦(xiān先)达:锐利。赵:“掉”的借字。赵缭:很长的样子。一说,缠绕貌。 [14]结尾:指穿针后在线的末端打个结。事:指工作。 [15]反覆:一上一下。极:读为“亟”,迅速。 [16]尾生:指针尾穿上线。 [17]尾邅(zhān沾):指(工作结束时)把线盘绕打一个结。 [18]簪:形似针而大,故“以为父”。清俞樾《诸子平议》说:簪,当为“鐕”,钉也。钉与箴形质皆同,磨之琢之,而后成箴。故曰“簪以为父”。 [19]管:用以盛针之具,故“以为母”。 [20]表:指衣服的面子;里:指衣服的夹里。 [21]箴理:此词语意双关,既指针线缝过之处,有线索,又有条理;又指上面所赋的就是关于针的道理。


赏析:

荀子在致力于运用散文形式来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经济构想、哲学观点、教育思想等等之余,还继承了《诗》三百篇的优秀文学遗产,发扬光大,融合变化,创造了“赋”这种前所未有的优美的文学形式,对汉赋及以后的一些说理、状物小赋都有很大影响。

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载:孙卿(即荀卿、荀况)赋十篇,并将它列在赋二十五家之首。可惜现存的只有《赋篇》中的六篇,其余均无从查考了。这六篇赋,依次为《礼赋》、《知赋》、《云赋》、《蚕赋》、《箴赋》、《佹诗》。班固指出:“不歌而诵谓之赋”,“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同“讽”),咸有恻隐古诗之义”(《汉书·艺文志》)。不过屈原的作品无赋名,真正以赋名篇的则起于荀子,而且荀赋与屈赋的风格也不同。

作者将《箴赋》列于《蚕赋》之后,是因为蚕吐丝乃有绢帛,针联缀才成衣裳。衣裳不仅能御寒,在封建社会里,还有文章之美,有制度之详,用以辨上下,辨同异,这正是礼制的具体表现。另外,在古代,“妇功”列为女子“四德”之一,从王后、公侯夫人到大夫和士之妻(庶民之妻更不必说),要从事哪些针线妇功,都有明文规定。但到了战国时代,礼制已完全废弛,妇功也不再修持,故荀子“托辞于箴,明其为物微而用至重,以讥当世”(王先谦《荀子集解》)。

《箴赋》通过君臣问答的形式,描状了针的形象与功能、品德,确实不愧“为物微而用至重”。全篇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敢请之王”,是发问。这部分都用四字句,并在双句的句末用韵,除开头一句为引出下文,末了两句为请教之辞,起总结上文、开启下文的作用外,中间十六句运用了铺陈手法(这正是赋的特点),从各个角度来加以描摹。先点明它的出处,次强调它的功能,最后突出它的功绩与品德。因为针是由铁磨成的,而铁则出于山,故称“生于山阜”,等到制成针,被人用来缝纫,便处在堂室之内了。两句话就把针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又给人以思考余地。“无知无巧”四句正好构成一联,上联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突出针的主要功能是“善治衣裳”;下联则用比喻手法,补充说明针的妙用。“穿窬”,原指盗窃行为,是贬义词,此处反其意而用之,显示针能穿过任何布帛织品,可是根本与“盗窃”行为无关,真可谓设喻奇特,匪夷所思。下面再次正面描写针的巨大功能:“日夜合离”,强调其日夜不停地工作;“以成文章”,强调其功效、作用;“以能合从,又善连衡”,更是巧妙地运用当时人所熟知的各国在政治和外交上所交替运用的两种策略,借喻针把布帛或直或横地连缀起来,真可谓就近取譬的神来之笔。下三句强调它功绩之伟。对百姓而言,衣服只起蔽身御寒之用,故用“覆”;而对帝王来说,更重要的却是起装饰作用,故用“饰”,于此也可看出作者选词的精当。再下三句是赞扬它不自我表现,不居功自傲,顺时行藏,无所企求的美德。读到这里,我们也不妨驰骋一下想象:荀子这里所描写的固然是针,可是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作为当时一个重要的阶层的“士”,不也正应该具有这样的功能和品德吗?

从“王曰”以下为第二部分,是答词。这一部分句式参差而有变化,押韵也自由转换。这部分侧重于描写针的形象,也兼及它的功能,写得比第一部分更为形象化。开头三句,第一句专写针,第二、三句把针和线(针的作用就在于引线,所以现在有些地方仍把针称为“引线”)的形象结合起来描绘。形式上为疑问句,实际上都是描写句。中间六句都是写针引着线在工作时的情况。如“一往一来”,“尾生而事起,尾邅而事已”等句,都写得十分具体、形象,令人仿佛看到缝纫者亲手制作时的情景。“无羽无翼”两句,更是用反衬手法来突出它的功能,并与第一部分遥相呼应。“簪以为父”四句,进一步以它物作比况,写它的形状、平日安放之处及其作用。至此,针的各个方面都已描写清楚,于是文章戛然而止,用“夫是之谓箴理”一语收束全篇,点明题旨。“箴理”一词,语意双关,可谓点睛之笔。

(卢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