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今日中国发展的高频词,也是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几年成渝地区在创新方面加大投入,建立成都科学城、绵阳科学城、重庆两江新区协同创新区等,但离中央的要求“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科技创新中心”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如何进一步提升成渝地区创新竞争力,两地相关负责人均表示,重点在协同,要集聚用好科技创新资源,采取共享、共建、共推等方式抓好区域协同创新工作。
在共同营造创新环境、搭建创新平台中尝到了“甜头”的四川和重庆,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出台后,更坚定了科技创新、协同创新的信心。推进创新、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科技创新中心,成渝底气何在?又有何行动?我们不妨一起去寻找。
频频互动 协同创新
活跃创新氛围的营造,积极创新生态的构建,离不开政府这个总舵手。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建科技创新中心来说,政府的总舵手地位同样不可撼动。其重要性在两江新区和天府新区的协同创新生态建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4月23日,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在重庆举行共同打造内陆开放门户第二次联席会议,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达成包括助力西部科学城建设、深化多领域改革创新合作等在内的7方面合作。两区将以两江协同创新区、成都科学城为主要载体,共同争取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研设施布局,力争共同促进落地重大科技项目、科技创新平台,围绕优势产业、主导产业,瞄准国际前沿技术联合组织攻关,力争在重大“卡脖子”技术和产品上取得突破。
“两江新区与天府新区同样是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是重庆经济发展主战场,双方需要在协同创新方面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重庆工商大学教授王崇举表示。
协同创新,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是两区频频互动的主基调。如今的创新,不再是个体之间合作的产物,而是通过科研—研发—量产—市场的链条闭环,打造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赋予创新机能,让成渝地区的创新“活”起来。而两江新区和天府新区的搭档就是这个闭环打造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正如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梁震所说,“重庆的产业技术很好,成都的科研实力很强,可以从国家层面上让两地在某些共性领域形成协同,实现精准发力。”如今,两江新区正加快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努力孵化培育新兴产业集群。而天府新区则集聚了一大批高端科研机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国际高端科技人才。
对于接下来两区的协同创新发展方向,相关负责人也有了清晰的思路。“下一步将加大两区的协同创新力度,加强双方在创新资源、创新体制、创新政策等方面的合作,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共同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提升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
高校结盟 让视野更开阔
翻看当代的创新成果,很多不再是个人的偶然发现,而是在基于科学原理基础上的重大突破,比如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基因工程等等,追根溯源都源自高校。可以说,高校是现代创新的源头,高校的结盟让这个源头更加开阔,后劲更足。近日,成渝地区高校间的协同创新就在川渝两地的龙头大学中开出了花朵。
前不久,重庆大学校长张宗益表示,重庆大学、四川大学正联合成渝地区多所知名高校,推动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初步计划集合近20所大学。“我们可以实现很好的学科互补,具体而言,重庆大学的工科,四川大学的文理、基础学科都是各自的优势学科。”对于协同创新,张宗益如此阐释道,联盟还将开展联合科研攻关,解决科学研究的“卡脖子”问题。
不仅如此,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提出还有助于高校联盟的创新成果在更广地区推广应用。以前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转化可能更多的是考虑在本地区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后,专家学者的视野会更宽阔,科技成果更容易找到合作企业,出口更多,市场也会更广阔。
高校协同的基础在于各自优势互补后产生的裂变效应,并共同成长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在重庆大学教授蒲勇健看来,任何一个科技创新中心都会有一所世界著名的大学,并且是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
高校联合创新也让“圈内”其他城市看到了协同创新的机遇,在这一点上,占据毗邻优势的内江走在了前列。4月22日,内江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同时与重庆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签署了《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内江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协议》和《西财智库内江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协议》,根据协议,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内江协同创新中心、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内江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同时落户内江。一个是集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孵化平台和创新基地,一个是中国西部的高端专业化智库,强强联合必将推动内江这个老工业基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创新发展。
产学研的协同发展
正如前面所说,创新若不能实现产品的转化,无法实现量产并走向市场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的话,这样的创新也算不上成功。而拥有技术成果转化和量产能力的企业则可以帮助完善这个链条,可以说,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川渝两地企业与高校间的协同创新早已开始。
在重庆市南川工业园区,坐落着一个特色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的“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今年已经走过第8个年头,这是川渝协同创新的首次牵手,也是国内首个跨两省市的科研创新平台。这一实验室的成立改变了南川地区特色生物的发展格局。
玄参是南川地区的传统药材,曾经只是拿来入药,有清热降火之功效。实验室主任、四川大学教授丁显平带领其团队成员从生物遗传学角度对玄参进行了解,并与川渝两地中医药科创团队合作,以玄参为主方、其他中药材为辅方,于2013年成功研发出了玄参凉茶。经过多年研究,丁显平团队还发现了玄参护肝降血糖、双向调血压的新功效。随着玄参用途的深度挖掘,当地农户种植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数据显示,2017年南川玄参种植面积近3万亩,产量已占到全国60%以上,2018年,玄参更是为当地药农带来超五千万元的收益。协同创新让曾经价值平平的中药发挥奇效,也让中药的苦化成了百姓心间的“甜”。而在与重庆毗邻的内江,协同创新还让企业得以“起死回生”。
位于内江市中区白马镇的德天力建筑材料公司曾一度面临发展困境,公司化验员对原材料(粉煤灰)的活性分析、实验都不够专业,导致产品质量波动较大,产值受到较大影响。2017年,公司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公司的发展,重庆大学材料学院建材系的专家教授在这一年的2月来到公司,从原材料到生产工具,详细了解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应对措施。
“从那时起,公司遇到技术难题,就会与教授们联系,商讨解决方法,教授们也多次到公司了解情况,我们还派遣了相关岗位员工到重庆大学学习。”公司总经理李先敏说,在重庆大学的专业技术支持下,公司对原有生产线进行了改(扩)建,建立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煤渣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新增产值2000万元,创税100万元。公司还与重庆大学联合建成固体废物(粉煤灰、煤渣)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中心。
还有重庆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与电子科技大学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电子科技大学在重庆西永微电园设立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重庆大学在内江设立产学研协同发展创新中心……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春风为川渝大地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