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改革创新成就大美

人类从未停止探索星辰大海的脚步。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天文观测条件,现如今,神秘的青海省冷湖镇已成为我国天文观测的理想台址。

6月26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多应用巡天望远镜阵(MASTA)项目在青海省冷湖镇正式开建。MASTA将使我国中高轨道空间碎片的监测编目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天文领域应用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

这是青海省大科学装置建设迈出的又一坚实步伐。

因美而闻名的青海省,并非空有其表。5年前,青海省绘就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蓝图,5年间,面对极端重要的生态地位,青海省这个生态大省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之路。独特的世界盐湖自然资源、清洁能源资源、生态资源、天文资源、中藏药生物资源……“十三五”以来,遍地是“宝”的青海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清晰研判,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依托资源禀赋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走深走实走细

6月7日至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时指出,青海省要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和成果转化力度,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发创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将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放在推进科技工作首位,深化改革,成为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的“先手棋”。

“施工图”“路线图”已明确,但科技体制改革改什么、怎么改?青海省国有科技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的建立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为改变青海省设计类科研院所科研创新能力不够、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科研创新人才短缺等现状,6月18日,青海省国有科技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实现了青海省多家“国”字号设计类科研院所的重组整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青海省国有科技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郑冠军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改革,形成资质、人员、资产的强大聚合效能。”

这次深化改革,将改变设计类科研院所以往在市场上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组合出拳”“同向发力”,目的是将青海省设计类科研院所做大做强,确保国有资产增值保值。

“深化设计类科研院所改革是青海省科技厅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的有效方式,是促进设计类科研院所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深化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机遇。”青海省科技厅副厅长苏海红向记者表示。

走深走实走细,这是青海省科技体制改革迈出的铿锵步伐。

“十三五”期间,青海省先后制定出台科技领域“放管服”二十条和创新体系建设十八条等62项政策法规、办法举措,并聘请7名两院院士为首批青海省政府科技顾问。《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相继颁布实施,正成倍释放着改革和政策红利。

青海科技体制改革之路,在不断探索中越走越宽。

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培育新兴产业

近年来,因绮丽风景而火遍全国的察尔汗盐湖、大柴旦盐湖,成为青海省新的旅游名片。然而鲜有人知的是,这些难得一见的“盐滩碧水”,都是我国宝贵的资源。

“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2021年6月7日至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省时为青海省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为此,青海省围绕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先后攻克了高镁锂比盐湖提锂、水氯镁石制金属镁、水氯镁石氨法制氢氧化镁等近百项重大技术难题。

青海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作为世界盐湖产业基地建设的关键技术支撑,“盐湖老卤制备无水氯化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成为青海省首个“揭榜挂帅”试点项目。通过由院士和行业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论证,提出了建议揭榜单位。

近期青海省还将陆续启动“镁基环境修复材料制备及产业化”等一批科技专项,推进项目形成机制改革走深走实,通过“帅才科学家负责制”“赛马制”等方式,本着“谁能干就让谁干”的原则,着力解决盐湖镁、锂、硼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难题,打通盐湖产业技术瓶颈。

5年来,“重创新”让青海省取得了诸多成就:新能源领域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的光伏实证基地和光热实验基地;新材料领域建成世界最薄的电解铜箔万吨级生产线、国内首套4.4万吨/年大型金属镁人工智能化连续铸造线;以“青杂”“青薯”系列为代表的高原特色种业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以虹鳟鱼和鲑鳟鱼为代表的高品质、无污染的青海产冷水鱼畅销省外;安儿宁颗粒、如意珍宝丸等藏药产品单品产值销售上亿元;“梓醇片”实现青海省自主研发一类新药“零”的突破……

融入国家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就在近日,在青海省执行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的科研团队有了重大发现——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全吉山地区首次发现了典型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这是中国发现的第二个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产地,也是迄今为止在青藏高原发现的最古老的化石生物群。

与此同时,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科研人员为核心的联合研究团队发现多年冻土退化下的活动层土壤微生物稳定性下降和碳损失紧密关联……

数日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团队在青海省收获颇丰。这些收获中,不乏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地理地质、冰川河水、冻土微生物的新发现。

这些新发现,将为青藏高原应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构建有效评估机制。

“十三五”以来,青海省科技部门主动作为、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积极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于青海省而言,保障好、服务好、推动好这次科考工作,既是任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青海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青海省开发运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信息服务保障系统;正式建成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果洛、格尔木、玉树野外综合科考基地建设有序推进;在青海省境内组织参与多次大规模综合科考活动;三江源地区冰川、生物多样性等综合科学考察取得重大进展。

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青海省生态环境容不得半点闪失。青海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莫重明表示,近年来,青海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对青海省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推动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建设,初步构建起星—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支撑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成祁连山高寒草地生态试验站;研究开发“黑土滩”治理技术,在三江源地区520万亩“黑土滩”治理中得到应用,示范区覆盖度达70%以上;积极参与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组建青海省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实验室,以科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记者张蕴)